今年全國兩會,“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中國成立至今,北京立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想方設法建設住宅區(qū),增加住房面積,改善居住條件。伴隨著住宅標準的不斷提升,京城的“好房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宜居。

新住宅區(qū)十有八九蓋樓房

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人口不斷增加、房屋漸漸無法滿足居住需求的情況,北京開始新建住宅。僅1953年一年,全市新建的住宅就有140多萬平方米,十有八九蓋的是樓房。(1953年12月29日《北京日報》1版,《首都今年新蓋了不少宿舍和住宅》)

1953年12月29日,《北京日報》1版

為了方便居住,新建住宅的設計下了一番功夫。就拿百萬莊住宅區(qū)的三層宿舍樓來說,北京市設計院的工作人員采用了“周邊式”的住宅組合,把房屋空地劃分為前庭和后院。前庭有花園、噴泉和兒童游戲場,影響美觀的部分如廚房、曬臺、垃圾箱都集中隱蔽在后院里,而且,每間房都能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令居住者感到比較舒適、方便。(1953年8月23日《北京日報》2版,《西郊百萬莊住宅區(qū)工程開工》)

1958年,臥佛寺前街新住宅寬敞、干凈。圖為搬進新家的居民在收拾屋子。李晞攝

截至1962年10月,北京新建的比較大型的住宅區(qū)已有50多個。這些住宅區(qū)的樓房都安裝了電燈、自來水和下水道等設備,一些樓房還有廚房、廁所、浴室和儲藏間等,而且,大部分住宅區(qū)有托兒所、幼兒園、學校、商店等福利設施。

本報1962年10月17日2版《層樓高起 新屋疊壘》記載了和平里住宅區(qū)的情況:樓房共四層,紅磚的清水墻面點綴了部分米黃色的粉刷,加上顏色淡雅的門窗互相襯托,使人一看就感到這房子樸素大方、親切明快。這房子是1959年北京的標準設計,型號為“9014”,是當時北京住宅建筑中居民反映比較好的一種。住戶穆先生家有一南一北兩間臥室,還有一間廁所、一間帶有小陽臺(可以放爐子、煤球)的廚房。“屋里連鏡子和掛衣鉤都預先設計好了哩!”和過去對比,穆先生對新家很滿意,“國家設計的房子處處考慮周到,蓋的房子質(zhì)量很高。”

1965年,龍?zhí)逗伦≌瑓^(qū)采用裝配化施工。 劉樂棠攝

那個年代,北京新建的住宅并不統(tǒng)一。比如在和平里,大部分是一個樓梯直接連通幾戶的單元式住宅;而在幸福村,大部分是外面帶有走廊的外廊式住宅。城里和郊外也不一樣。城里,有一些是只有公用廚房、廁所的旅館式住宅;郊外,有一些是樓梯橫著擺的橫樓梯式住宅。縱觀全市,單標準設計的住宅就有56—Ⅱ、701乙、701丙、8013、8014、9013、9014、0011、61—住1等10多種型號。(1962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什么樣的住宅好?》)

1962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新建住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住房需求,但受當時條件所限,也存在不少欠缺。比如,單元式住宅兩端的房屋通風較好,比較安靜,住戶比較滿意,而單元中間正對樓梯的住戶,則嫌通風較差和不夠安靜。再比如,旅館式的住宅,雙職工家庭覺得住起來很不錯,但多數(shù)住戶嫌它沒有獨立的廚房、廁所,住起來不方便……無論如何,在當時條件下,很多人家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鄧小平建議降低層高增加面積

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迎來了改革開放。在當時的住宅標準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材料為人們提供方便、舒適的住宅,不斷改善居住條件,是一大難題。

1978年10月20日,鄧小平到前三門大街住宅樓工地視察后,向建筑界的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對建筑業(yè)影響重大的主張:“層高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積搞得大一些?”這也是他視察京、津、唐三市不同類型的住宅樓后,經(jīng)過深思熟慮提出的建議。他還要求北京建設住宅樓設計要力求布局合理,增加使用面積,更多地考慮住戶的方便,為今后安裝洗浴設施創(chuàng)造條件,多采用新型輕質(zhì)建筑材料,降低住房造價。(1997年2月28日《北京日報》1版,《小平同志在北京》)

1978年12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那時候,我國住宅的面積定額和設備裝修方面的標準都定得比較低,居住舒適度迫切需要提高,唯獨樓房層高高于國際的一般標準。根據(jù)鄧小平的建議,北京市建筑設計院承擔住宅通用設計任務的第八室設計人員,做出了52個新方案,最后確定了8個。新方案最明顯的改進之處是降低住宅樓的層高,每層層高從2.9米降到2.7米。如此一來,按100萬平方米計算,節(jié)省下來的資金可增建3萬平方米住宅樓,能多解決約600戶住房。而且,降低層高后,縮小了樓與樓之間的日照間距,節(jié)約用地,每公頃用地可多建500平方米住宅樓。考慮到降低層高后的日照和通風問題,新方案加寬了窗子,擴大了采光面,保證每戶都有穿堂風。(1978年12月12日《北京日報》1版,《市建筑設計院設計出居民住宅樓新方案》)

1980年,按照新方案興建的試驗性建筑——一幢層高2.7米、室內(nèi)凈高2.54米的新住宅樓在西城區(qū)二龍路教育部院內(nèi)建成。由于降低層高減少了工程造價,在基本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每戶平均建筑面積由原來的53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左右。同時,每戶還安裝了玻璃鋼浴盆,大大方便了那些經(jīng)常要到公共浴池洗澡的職工。(1980年8月4日《北京日報》1版,《一幢層高二米七的住宅樓建成》)

1980年8月4日,《北京日報》1版

一年后,按照新方案興建的大柳樹住宅樓也迎來了住戶。這處住宅樓降低層高后,居住面積系數(shù)由50%左右提高到57%左右,每戶平均居住面積由不到30平方米提高到32平方米。而且,每戶都有7平方米門廳,廚房、廁所和壁柜、懸櫥都比同類住宅樓大些,并且都預留了安裝洗衣機、電冰箱的位置。(1981年7月22日《北京日報》1版,《設計施工的大柳樹住宅樓受稱贊》)

在那個年代,降低層高增加面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后來,2.7米層高成為較為常見的住宅設計。

“適用、經(jīng)濟、美觀”成為主旋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適用、經(jīng)濟、美觀”逐漸成為北京住宅建設的主旋律。

從1976年到1984年,北京開發(fā)了34片新住宅區(qū),包括左家莊、團結(jié)湖、西便門、雙榆樹等。這些新住宅區(qū)的標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每戶居住面積都比從前的標準有所增加。過去,幾家合用的廁所、廚房,被獨家一套的廁所、廚房所代替,而且面積變大、內(nèi)部設施也多了;居民做飯、取暖用的煤爐子,基本被煤氣、暖氣取代;部分高層和多層住宅樓內(nèi)還安裝了公用電視天線,預留了裝電話線的位置。(1984年8月29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八年開發(fā)三十四片住宅區(qū)》)

1984年8月29日,《北京日報》1版

1986年,北京當時最大的現(xiàn)代化小區(qū)——方莊住宅區(qū)開工建設。這里的樓房標準較高,廚房、廁所面積超出了當時的住宅標準,有商業(yè)中心、文化活動和群眾游樂中心,還有體育場館、綜合醫(yī)院、郵電局、中小學校、幼兒園,配套設施齊全。(1986年9月16日《北京日報》1版,《方莊住宅區(qū)昨奠基開工》)

1996年5月2日,《北京日報》1版

1993年,北京的住宅設計標準及規(guī)范進行了較大改進與完善,推出了住宅設計建筑面積標準等規(guī)定。比如,兩室一廳應為56平方米左右。此外,還提倡大客廳、大廚房、大衛(wèi)生間、小臥室、多壁柜方案。(1993年5月2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改進住宅設計標準》)恩濟里小區(qū)便是“三大一小一多”的試點建設小區(qū)。比如廚房就進行了整體設計,管線被巧妙地藏在廚房家具里,既不影響物品儲藏,又不露一點痕跡,抽油煙的排風管道也神秘地“失蹤”了。(1994年7月17日《北京日報》2版,《居室設計的精彩手筆》)

1995年,方莊住宅小區(qū)樓宇間綠草成片,柳樹成蔭,涼亭相襯,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環(huán)境。呂堅攝

那些年,人們的住房需求不斷增長,北京的住宅建設發(fā)展迅速。1996年,《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設標準》開始實施。這一標準有較大調(diào)整,建筑面積標準有所提高,像多層住宅的“兩室一廳”就比過去增加了4至9平方米。(1996年5月2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實施新住宅建設標準》)

漸漸地,北京住宅使用空間的功能日益細化,比如,臥室有主臥房、客房、兒童房之分,主臥房內(nèi)還有衛(wèi)生間;起居廳也細分為客廳、餐廳等;廚房也不止一間。此外,還出現(xiàn)了躍層式、錯層式住宅,戶型也有了新提法,包括“二室二廳”“三室二廳二衛(wèi)”“三室二廳二衛(wèi)二廚”等。

興建更多宜居“好房子”

進入新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北京的住宅標準也水漲船高,更加宜居。

2001年,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組織編制了《健康住宅建設技術(shù)要點》,旨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的健康需求,進一步提高住宅質(zhì)量,營造出舒適、健康的居住環(huán)境。2004年,相關(guān)部門對標準進行了修訂,其中提出,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間居室(四居室以上戶型至少有兩間居室)要達到日照標準,即2個小時以上;冬季以大寒日為標準,住宅的日照時段應為8時至16時。(2004年4月23日《北京日報》6版,《住宅日照每天至少2個小時》)那一年,全國有19個健康住宅試點項目,北京三環(huán)新城是其中一個經(jīng)濟適用房項目。“健康住宅試點項目不嫌貧、不拒富。”國家住宅工程中心有關(guān)負責人解釋。(2004年5月13日《北京日報》32版,《健康住宅是否需要高成本》)

2004年4月23日,《北京日報》6版

2012年,《北京市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發(fā)布,其中明確提出:居住建筑的節(jié)能率從65%提高到75%,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75%的節(jié)能目標。半年后,《北京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也正式發(fā)布,按照規(guī)定,新城建設的綠色建筑,其綠化率應大于等于35%,老城區(qū)不能低于25%。(2012年6月8日《北京日報》9版,《綠色建筑小區(qū)四分之一以上綠地須種樹》)從那以后,北京興建起更多環(huán)保、節(jié)能、節(jié)水、省錢的綠色建筑。除了大面積綠地以外,很多小區(qū)還見縫插針種上了大樹。

2012年6月8日,《北京日報》9版

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市規(guī)劃委發(fā)布通知,從2015年3月1日起,北京新建、改建的4層及以上住宅樓,都必須進行適老性設計,包括設置電梯、緊急呼叫裝置、安裝扶手等硬件設施。老舊小區(qū)若要改建、翻建,也要增設電梯等設施。(2015年3月13日《北京日報》6版,《新建改建四層及以上住宅須設電梯》)

2001年,國貿(mào)秋季房展會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咨詢,挑選心目中的好房子。李繼輝攝

今年2月,《北京市平原多點地區(qū)“好房子”規(guī)劃管理相關(guān)技術(shù)要點(試行)》印發(fā),鼓勵豐富居住空間形式,補充基礎公共服務,優(yōu)化小區(qū)空間布局,明確了底層架空空間可以用做健身、親子、閱讀、休閑等,補充公共服務功能,部分戶型得房率將從80%提升至90%左右。(2025年2月15日《北京日報》5版,《適度提高“得房率”增強居民獲得感》)

2013年,市民趙丙坤搬進密云檀營國際生態(tài)城137平方米的新房,和家人共度喬遷新居的第一個除夕。 呂吉攝

伴隨著人民群眾高品質(zhì)居住需要的不斷提升,未來,北京還會不斷完善標準規(guī)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賈曉燕

流程編輯:u070
 

如遇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等問題,請在相關(guān)文章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版權(quán)侵權(quán)聯(lián)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