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書》李西岳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日前,軍旅作家李西岳的新著《父子書》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標志著作者以父親為主題的文學創作又達到一個新高度,攀登上新的高峰。
李西岳,這位從冀中平原走出的軍旅作家,在其豐富的創作生涯中,以獨特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構建起一座文學的殿堂。在這座殿堂里,父親主題的作品熠熠生輝。它們不僅是對父子深情的細膩描摹,更是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成為當代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李西岳筆下的父親形象,首先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中國農民形象。在他早年的中篇小說《農民父親》里,這一形象便已鮮活呈現。父親生活在那片“郵票”大小卻承載著無數故事的故鄉土地上,有著農民與生俱來的質樸、堅韌與勤勞。他像廣袤田野里默默耕耘的老牛,在貧瘠的土地上努力求生,土里刨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頑強抗爭。在歲月的長河中,無論遭遇怎樣的災禍磨難,父親都未曾有過絲毫抱怨,只是默默承受,用他那寬厚粗糙的雙手,努力撐起家庭的重擔。這份堅韌不拔,正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的精神寫照。在他的新作《父子書》中,視野更為遼闊,題材更加厚重,主題思想和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華。作品更加注重把父子人生的走向、家庭的命運放在中國百年歷史變遷的大背景下去寫,以“小我”展現大我,從家風透視社會,由舊故事得到新見解。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特定時期中國農民群體、軍人群體的形象。再次印證了巴爾扎克的那句名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通過閱讀作品我們會看到,李西岳的父親也算得上一位經歷過戰火洗禮的抗戰英雄。在冀中抗戰的烽火歲月里,父親積極投身擁軍支前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奮勇搶救傷員,當敵人的炮火在耳邊轟鳴,生命時刻受到威脅時,他不顧自身安危,穿梭在槍林彈雨中,將受傷的戰士背到安全地帶;他送軍糧,在敵人的封鎖線間小心翼翼地周旋,為前線的戰士們送去生存與戰斗的希望;他與八路軍一起堅壁清野,巧妙地隱藏物資,讓敵人的掠奪計劃一次次落空,為抗戰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些經歷,不僅是父親個人的英勇事跡,更是整個冀中地區乃至全中國人民抗戰的縮影,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團結一心、不屈不撓。
李西岳以父親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敘述了父親坎坷艱辛的生活經歷。早年曾到天津謀生,父親四處碰壁。后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可心工作,卻又無奈之下被迫回到家鄉務農。這段經歷,深刻地反映出當時普通百姓生活的無奈與艱辛,也讓我們看到父親在命運面前坦然接受和繼續前行的勇氣。在擔任村干部期間,李西岳父親一心為公的品質得到充分展現。他為村里的公共事務不辭辛勞,盡心盡力。他帶領村民興修水利,讓干涸的土地得到灌溉,農作物得以茁壯成長;他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溫暖和關懷,讓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在利益面前,他從不為自己謀取私利,總是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村民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西岳在塑造父親這一形象時,并非將其簡單地刻畫成一個高大完美的英雄,而是賦予了他豐富的人性。父親含辛茹苦、豁達睿智,在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和挫折時,他總能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用智慧去解決問題。作品描寫年少時父親限于生活重負,管教孩子有些簡單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內心里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之心切切。他教子的方式方法雖有些古板、生硬,有時甚至有些魯莽、不近人情,但里面蘊含著中國傳統的為人處世的道理。譬如對兒子用自己的血汗錢買的一件中山式新棉襖,父親竟當著春節拜年眾人的面讓他脫下來,且不準再穿出來。這樣的情節既讓讀者哭笑不得,又發人深省。父親用自己獨特的言行,教會兒子誠實、善良、儉樸、勇敢和擔當。在兒子當兵后成長遇到困難打退堂鼓時,父親不給退路,鼓勵兒子堅持下去,勇往直前,培養兒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線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多次隱瞞家里困難、變故以及自己的傷病情,全力支持兒子安心服役。他善解人意,當兒子在生活中遇到煩惱和挫折時,他總能耐心傾聽,給予理解和支持,讓參軍前有些叛逆的兒子感受到難得的父愛溫暖。他步履坎坷而又從容不迫,無論是戰爭的磨難,還是生活的艱辛,都未曾壓垮他的脊梁,他始終以堅定的信念和從容的態度,走過了漫長的人生歲月。
在李西岳的作品中,父親的形象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父親早年參加冀中抗戰后勤保障,是為了保衛國家、守護家園,他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他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精神,正是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在和平年代,父親擔任村干部,一心為公,他的奉獻精神同樣源于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鄉親們的責任。他把家鄉當作自己的另一個“家”,把為鄉親們謀幸福當作自己的使命,這種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集體的責任感,也是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父親這雙大手的推送下,李西岳從軍四十余載,篤行致遠,成長為著名的軍旅作家。他的成長歷程,是對父親期望的最好回應,也是家國情懷在他身上的延續。他赴汶川地震災區采風創作,在災區的廢墟中,親眼看見了災難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間,創作出長篇報告文學《大國不屈》。他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紀念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撰寫解說詞,用激昂的文字,向世界展示中國軍隊的風采,講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這些經歷,不僅是他軍旅生涯的輝煌,更是他對家國情懷的深刻理解和踐行。
李西岳的父親主題文學作品,在藝術表現上也獨具特色。他以歷史回顧和心靈對話的形式,將過去與現在、現實與回憶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敘事氛圍。在《父子書》中,他通過對父親一生經歷的回顧,展現了中國社會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的巨大變遷,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厚重。同時,他又通過與父親的心靈對話,深入挖掘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表達對父親的敬愛、感激和思念之情,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共鳴。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如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的心田。他運用鄉言土語,不僅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真實感和親切感,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冀中平原。
與以往以父親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是,《父子書》是李西岳在近百歲父親逝世五周年后寫出的一部力作,不僅寫了父親愁苦、倔強,勤勞、善良,由苦到甜的一生,也寫了父親走后作為長子對他的綿長思念以及再認識、再思考,這種認識和思考、回眸與祭奠,無疑是痛苦的、不愿觸摸的,但又是新鮮而又獨特的,從中挖掘出的人生啟迪是彌足珍貴的,使父親的形象更顯高大、完滿、深邃、可愛,也是對作者同類題材文學作品“蓋棺論定”式的回顧總結與完善。
李西岳的父親主題文學作品,是當代文學中的瑰寶。他通過對父親形象的塑造,詮釋了父子情深,彰顯了家國情懷。這些作品,既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時代精神的傳承。它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中國農民的偉大一生,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家國情懷的力量。在當今社會,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對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激勵人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傳承和弘揚家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相信李西岳在未來的創作中,將繼續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讓我們共同期待。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馬達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