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矩鬲 資料圖片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然而,自漢以后,燕國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個謎……

五六十年前,這個謎題終于被揭開!196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黃土坡村一位村民在家挖菜窖時,發現了兩件青銅器,隨后聯系了考古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對琉璃河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200多座燕國墓葬。1975年,伯矩鬲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251號墓出土。它和一批帶有燕侯銘文的青銅器,確定了琉璃河遺址就是西周時期燕國都城所在,是“北京城之源”。也就是說,這批文物見證了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

琉璃河的西周墓地里,伯矩鬲越過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把鐫刻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訴給世人。伯矩鬲自帶“說明書”——銘文。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介紹,伯矩鬲蓋內及頸內壁分別鑄有相同的15個字“才(在)戊辰匽侯賜伯矩貝用作父戊尊彝”,翻譯過來是,“某年某月戊辰這一天,燕侯賞賜了我的主人伯矩許多海貝,主人為了紀念這一榮耀而鑄造了我,并用于祭祀他的父親戊”。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內容,通常是記載王室給予分封地的諸侯或寵臣的賞賜,受賞一事往往與祭祀先祖聯系在一起,這是當時青銅禮器的一個重要特點。“伯矩”在當時是掌管迎接周王使者事務的官員。

其實,伯矩青銅家族還有伯矩鼎、伯矩簋、伯矩壺等20位“兄弟姐妹”,但伯矩鬲的銘文最長,并因造型精美、工藝精湛、裝飾最華麗,宛若青銅藝術美的標本,被譽為“最美銅鬲”,成為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要在偌大的展館中找到伯矩鬲,十分簡單,因為它有一個“通關密碼”——集齊七頭牛。在青銅器中,伯矩鬲可謂“精致小巧”,通高僅33厘米,口徑22.9厘米。但細觀之,它身上的七頭牛各具特色:蓋鈕的兩個牛頭十分逼真,耳朵的弧度甚至能體現出牛耳的柔軟;蓋面是兩只浮雕牛頭,牛角上有凸起的鱗片狀紋飾,還有四顆獠牙;三只袋足上均有一只浮雕牛首,朝向三個方向,鼻梁及牛口兩側都有夔紋作為裝飾……獸面紋是商周青銅器的“流行款”。因為牛是當時重要的祭祀品,牛頭紋是青銅器的常見紋飾。

造型精美的伯矩鬲被親切地稱為“牛頭鬲”,體現了西周時期獨特的莊嚴、雄沉、神秘之美。跨越三千年,得見真面目,可謂是一位牛氣十足的“老北京”!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陳雪 張景華 董城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