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混水閥報價35塊,結賬時卻被告知這只是優惠代金券。”“自稱用進口高科技納米高分子膠水,可質檢報告明顯是‘P’的。”如今消費者對上門維修的吐槽經常見諸媒體,某些看似正規的平臺上仍有各種不靠譜操作。

修修補補儼然成了生活中的“錢包刺客”,價格欺騙的,先靠低價營銷引流,修完再“獅子大開口”;以次充好的,用工用料全靠忽悠,暫時修好但人走就壞;還有小病大修、沒病亂修,利用信息差欺詐不懂行的消費者……種種套路令人防不勝防,且往往沒有售后渠道。很多消費者出于“怕麻煩”心理,也不會為此大費周章維權,結果就是自己默默認栽,而鉆營者更加肆意妄為。

“隔行如隔山”,說起來,家庭維修服務種類繁多,涉及眾多品牌、故障因素,又屬于非標準化的“經驗工種”,本來就有很大議價空間。而無論硬裝還是家電,普通消費者除了知道“壞了”,對維修成本和難度都不甚了解,很容易被拿捏。近年來,線上維修平臺興起,但沒有改變行業“小散亂”狀態,反倒為信口開河、漫天要價等行為提供了避風港。某些平臺自詡“專業維修”,但本身更像個只管拉活、不管兜底的“大中介”,甚至因為高抽成放任維修人員宰客自肥。

體驗是口碑來源,服務是立身之本。今年的“3·15晚會”曝光了某知名平臺高價維修亂象,事后涉事平臺雖大搞公關操作,可市場并不買賬。事實證明,規范是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各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一旦喪失信任,必然得不償失。當然,隨著上門維修的消費模式愈發多元,更有效的外力約束也要跟上。加大違規懲戒力度,以典型個案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形成示范效應;構建信用評價體系,對投訴量超標的違規商家實施平臺禁入……破立并舉,方能盡快遏制市場亂象。

修修補補看似不起眼,實為關乎生活質量的大事。眼下,很多地方正在探索“家門口”常態化便民維修服務。期待更透明的消費環境、更多元的消費選擇,讓上門維修回歸“日常屬性”。

圖源:視覺中國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