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了《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征求意見稿)》,旨在規范網絡交易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傭金、抽成、會員費、技術服務費、信息服務費、營銷推廣費等收費行為,切實降低經營者負擔。消息傳來,迅速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些年,平臺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但亂象頻出也是客觀事實,收費之亂就是一大槽點。從“高抽成”到“坑位費”,從“必須參加”的促銷活動到“強制攤派”的運費險……這樣那樣的“費”層層疊疊,計算方法復雜、項目不夠透明,令經營者的利潤一減再減,甚至“減無可減”。而且,由于當下互聯網平臺普遍存在規模效應,雙方權利并不對等,入駐商家很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此前,對于“二選一”“運費險”“僅退款”等爭議點,相關部門已經出手治理。而此番《指南》征求意見作出一般性指引,表明常態化監管正在路上。
平臺和商家,一個設場子、一個來擺攤,本是互相成就、合作共贏的關系。若是任由一方隨意而為,不擇手段榨取利潤,罔顧乃至侵蝕另一方的生存經營訴求,不僅是對公平交易環境的破壞,也勢必影響行業發展前景,成為另一種“竭澤而漁”。如面對個別平臺的高額收費,已有一些中小商家被迫退出市場。不論這是被擠壓到臨界值上的無奈,還是以“撤攤子”的方式表達抗議,都會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權、滿意度,進而損害平臺的信任感、美譽度,造成“雙輸”“多輸”。
如今,我國平臺經濟已經成為一個覆蓋面廣、包容性強、開放度高的生態系統。數千萬網絡經營主體、眾多靈活就業人員、9億多網絡消費者,都是支撐其持續繁榮的關鍵要素。如果說,過去“跑馬圈地”時期,社會輿論也好,平臺發展策略也罷,都主要聚焦于保護消費者、規范商家行為。那么現在,隨著相關法規的推進和管理經驗的積累,消費環境逐步改善,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也需要更多傾聽經營者的聲音。他們面臨怎樣的難處和壓力,如何才能更好輕裝上陣,增強盈利能力?尊重市場運行規律,關照各方發展需求,才可能真正“財源滾滾”。
眼下,平臺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過往“收割流量”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開拓新的增長模式繼續做大“蛋糕”。眼光放長遠,尊重廣大中小商家的合理訴求,盡可能給經營者減負,也是在給平臺經濟本身賦能。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