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發布“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二十條”。其中提到,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鼓勵家長參加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
如何落實“活動一小時”?有家長利用碎片化時間堅持親子跑步,也有家長利用周末或節假日進行親子徒步。在此過程中,孩子收獲了強健體魄和陽光心態,親子關系也悄然拉近。
起步
放學后并肩跑步 孩子成運動搭子
“放學環故宮親子跑完成”“傍晚天壇親子跑完成”“龍潭中湖父子PK”……在社交平臺上,馬達記錄下一次次陪小兒子馬佳祺跑步的美好瞬間。
作為運動愛好者,馬達從孩子出生前就堅持去健身房鍛煉,跑步更是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哥哥小時候我就帶著跑,后來有了弟弟,也從幼兒園就一起跑。”在馬達看來,跑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耳濡目染下,孩子很自然地成為自己的運動搭子。“相比起其他運動來說,親子跑不需要專業的運動器械,對場地要求也不高,基本算是零門檻。”
平時,馬達會利用好各種碎片化時間。“下午放學后,可以到家附近的天壇公園跑步。夏天熱的話,也可以晚飯后休息會兒,沿著護城河邊跑步。”多年來,無論是零下十攝氏度的寒冬,還是三四十攝氏度的酷暑,都能看到父子倆并肩跑步的身影。“一年級剛開始也就跑一兩公里,二年級慢慢增加到三公里,三年級開始跑四五公里,循序漸進,根據孩子的情況靈活調整。”

在跑步中,馬達從不會用懲罰性或強迫性的語言呵斥孩子,而是不遺余力地給孩子加油打氣。“跑步是一種獎勵,而不是任務。多給孩子一些正反饋,孩子也能更有動力。”

2018年9月,馬達帶著虎頭虎腦的小兒子來到北京馬拉松親子跑的賽場,由此開啟了父子倆的參賽之旅。看著那個當初需要爸爸領著跑的小不點,成長為如今輕松“拉爆”老父親的小伙子,馬達感慨萬千。
在爸爸的陪伴下,馬佳祺不斷突破自我。今年,10歲的他一舉奪得西城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小學B組男子800米第一名、小學B組男子400米第三名等可喜成績。
除了成績以外,馬達更欣慰于孩子從運動中收獲的頑強意志和陽光心態。“遇到困難時,他總能積極面對,每天都開開心心的。”跑步之余,馬達還會陪著孩子一起騎車、游泳、打籃球。“不管做什么運動,都是一種調節和放松,也是親子溝通的好機會。”
即使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青春期,馬達也發現并不可怕。“哥哥已經上高三了,青春期沒有出現很明顯的叛逆心理,親子關系一直很好,應該跟之前堅持親子運動有很大關系。”根據馬達的觀察,具有運動習慣的孩子,不僅精力旺盛,而且自律性強,“這些都為后期應對繁重的學業負擔打下很好的基礎。”
拓展
周末到戶外徒步 陪伴中增進感情
身為家有三孩的爸爸,道哥同樣十分重視孩子的運動。“我本身就特別喜歡運動,工作期間也會堅持每周打三次籃球,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他們‘動起來’。”道哥相信,運動不僅能帶來強健的體魄,還能為他們塑造強大的心理,“希望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可以通過運動來疏解情緒。”
老大剛上小學時,道哥就在小區附近公園陪兒子鍛煉起來。“從邊散步邊聊天,到慢跑兩圈熱身,再到跳繩,親子運動主打一個無痛起步,要讓孩子感受到運動的快樂,而不是把運動當成一種負擔。”道哥覺得,如果家長置身事外,孩子容易提不起勁頭。而當家長成為孩子的同伴時,孩子往往會勁頭十足。“其實做什么運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一起做。不知不覺中,就能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在道哥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家長加入親子運動的陣營。“寒暑假的時候,班上同學的爸爸媽媽們會分工,有的家長下班回來就帶孩子們一起踢足球,還有家長組織孩子們一起打籃球。”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道哥發現簡單的運動項目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于是從兩年前開始,他嘗試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到戶外進行親子徒步。

“大自然中充滿各種未知的樂趣,徒步時偶遇一只可愛的小動物或者一朵漂亮的小花,都會帶來好心情。”在野外,道哥從不介意孩子把身上弄臟,讓孩子盡情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回歸自然釋放天性,那種快樂是很珍貴的,可以給他們積蓄很多能量。”
相比起獨自行動來說,道哥認為徒步更適合集體行動。“孩子們一起邊玩邊跑,往往不覺得累,家長們也能相互照應,有人打頭,有人收尾,安全上更有保證。”很快,他在社交平臺上注冊了“道哥親子戶外”的賬號,并建群預告徒步信息,“完全是免費的,希望認識更多有共同愛好的家長,讓孩子也認識更多小伙伴。”
每次活動前,道哥會發布路線的基本情況,包括徒步距離、難易程度、爬升高度等,以便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徒步是很治愈的,孩子與家長在大自然中共同克服困難的經歷,會成為美好的童年回憶。”道哥說,徒步可以給家長和孩子創造深度互動的機會,“家長全身心陪伴,彼此都是一種壓力的釋放。”

道哥回憶道,老大一開始并不太會主動跟自己說起學校的事,但經常一起運動后,兒子慢慢向他敞開心扉,與他無話不談。“陪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受益。過去我晚上偶爾有應酬,要出去喝酒。后來陪孩子多了,這些飯局就很少再參加,整個身體狀態變得更好。”
提醒
別盲目追求強度 勿貿然跟風探險
“孩子的身心健康單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的助力。”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院長尹軍談到,有的家長覺得花了大價錢報班,就可以完全放手,坐在旁邊刷手機,結果孩子練得很痛苦,效果并不好。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對運動產生興趣,無法真正培養起運動習慣。“身體是一切的本錢,要讓孩子有呼吸的空間,而不是被課程填滿。”
尹軍表示,親子運動是雙向受益的。“很多家長平時缺乏鍛煉,身體機能也在下降,如果能陪伴孩子運動起來,對自己的健康也很有幫助。”他談到,家長陪伴孩子運動的時間其實很有限,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恰恰是親子運動的黃金期。“家長可以在親子運動中,對孩子的身心狀態更了解。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也能更好地處理親子關系。”
事實上,親子運動未必需要專業技能,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像跑步、跳繩、打球、踢毽子,這些都很好。對于孩子來說,剛開始也不需要盲目追求高強度。”尹軍提醒,孩子的心、肺、肝、脾、腎等器官都還在發育中,不必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運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孩子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還要關心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切莫拔苗助長。“每次運動時間在45分鐘左右,建議不超過1小時,心率大約在每分鐘140次到160次,達到中等強度即可。如果要做相對劇烈的運動,最好提前5到8分鐘通過簡單的拉伸做好熱身準備,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
在進行親子騎行、親子徒步等戶外運動時,安全意識更是至關重要。“以騎行為例,按照規定,未滿12周歲的兒童不得騎自行車上路,即使有家長陪伴也不可以,還是要在適合騎行的場地內進行。”尹軍提到,戶外徒步不可貿然選擇網紅路線,跟風進入未開發的區域探險。出發前,應當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建議社區多組織一些親子運動會等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可以在家門口參加,這樣的集體活動對孩子來說也更有趣味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宗媛媛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