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一提“小楊”,可謂家喻戶曉。“小楊”不是“明星”,也不是“領導”,而是一家小小的家電維修鋪。

56歲的楊久紅,是“小楊家電維修”的老板。說是老板,其實他的鋪子沒多大,也就十幾個平方。就這樣一家小修小補的店鋪,卻已經在科春社區扎根將近30年,比許多居民入住的年頭都要長。
楊久紅是湖北人,1994年來到北京。雖然說話還是南方口音,但楊久紅已經習慣了帶兒化音。“那會兒還沒有中關村大街,還叫白頤路呢。”1997年,楊久紅在科春社區的一間平房里開起了家電維修鋪,店名就叫“科春家電維修”,但居民們習慣叫它“小楊維修”。
“為啥,咱人緣兒好唄。”楊久紅嘿嘿一笑。科春社區是一個建設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居民院,住在這里的居民年齡偏大。楊久紅剛來這里時,還不到30歲。街坊們看他來北京打拼不容易,就告訴他,有事兒街坊們可以幫忙。楊久紅聽了連連擺手:“我年輕,你們要有需要我能幫得上忙!”
這么多年來,楊久紅還真幫了居民不少忙。誰家鑰匙忘帶了,電燈拉繩斷了,電視沒信號了,楊久紅隨叫隨到。以前,社區里有一個閱報欄,楊久紅就幫著大家每天更換報紙,這一干就是8年多。社區活動室和楊久紅的維修鋪是隔壁,居委會看他人品好,就把活動室的鑰匙托付給了他,讓他幫忙“看家”。二十多年來,楊久紅每天準時開門、關門,活動室里從來沒丟過東西。說到這里,他把鑰匙往桌上一放,語氣里帶著驕傲:“你看,這串鑰匙還在我這兒呢。”
楊久紅不怎么愛說,但“愛管閑事”。社區每次衛生大掃除、掃雪,他都積極參加。他還免費為孤寡老人維修電器,參加各種義務維修活動。有一年,社區里一位老人犯病躺在地上,楊久紅看到后,連忙和妻子段小芳一起,將老人送到海淀醫院搶救。等到老人的家人趕到醫院時,一切手續都已辦完,老人也緩過勁兒來了。81號樓有一位老爺子下肢癱瘓,每次下樓,都是楊久紅幫忙把老人從3樓背下來。不用說,這也是義務的。憑著這一件件小事積累下來的好人緣兒,老人們更離不開楊久紅了。有的居民已經從社區搬走,但家里電器壞了需要維修時,首先想到的還是“小楊”。

楊久紅的技術在社區里有口皆碑。許多電器頭一天送過來,第二天就能取。如果是小毛病,甚至可以做到“立等可取”。雖然技術好,但他的收費很低,小修小補甚至不收錢。一些進口電器,專賣店里維修收上千塊,他只收兩三百,價格非常親民。楊久紅定了個“店規”,不收上門費,東西修不好不收錢。每次維修電器,他都會教顧客如何判斷故障,并把其中的原理跟顧客講一遍。有時候遇到沒有維修價值的電器,他會直接告訴顧客換個新的,別花冤枉錢。
這樣做生意,能掙到錢嗎?楊久紅回答:“我開店是為了掙錢,但做生意不能只盯著錢,更不能賺黑心錢。”街坊們都覺得他太單純,他卻樂在其中。
楊久紅說,曾經有不少維修店鋪開高價宰客,甚至是“天價維修”,但是這些店很快就被市場淘汰了。而他的這家維修鋪雖然小,也不臨街,卻在北京扎下了根。幾年前,中關村街道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社區老人集體給街道寫聯名信,把“小楊”留了下來。如今的“小楊家電維修”搬到便民服務站內,工作環境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小店依舊是顧客盈門,甚至還有家住大興、門頭溝的顧客來送修。
“大家幫了我太多。”楊久紅說。自己不會做飯,每次愛人回老家,街坊們就給他送來飯菜。前些年,楊久紅做了心臟支架手術,街坊們知道后,隔三岔五地問他要不要幫忙拿藥。楊久紅的兒子考研究生,院里的老教授幫忙指點,出了不少力……
一眨眼的工夫,近30年過去,“小楊”變成了“老楊”。他的維修技術在不斷精進,價格卻還是一如既往的親民,那副樂于助人的熱心腸也一點兒沒變。楊久紅早已喜歡上了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只要干得動,我就接著干!”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王琪鵬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