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八達嶺烈士陵園內莊嚴肅穆,哀樂低回。王慶林、趙福有、崔保山3位烈士的棺槨上覆蓋著國旗,在工作人員的護送下,安葬到新的烈士墓中。耿書慧、王娜、吳晨晨、劉倩倩等人靜靜地佇立在人群中,凝視著烈士的靈柩,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這是“媯川巾幗英烈守護隊”成立以來,迎來的又一批遷葬烈士。

延慶是革命老區,數千名為國捐軀的烈士長眠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

2019年,延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設專人負責烈士褒揚工作。負責這項工作的13個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延慶姑娘。于是,一支“媯川巾幗英烈守護隊”成立了。

晨曦微露,“媯川巾幗英烈守護隊”便已整裝待發。一身運動裝、一雙沾滿泥土的登山鞋,是她們最常見的穿著。隊長耿書慧帶領著隊員們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撥開茂密的荊棘,踏過泥濘的小路,尋找那些散葬的烈士墳塋。

隊長耿書慧與烈士家屬交談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延慶籍的年輕人在本地參軍,為保衛家鄉而戰斗。他們犧牲后,部隊通知家人領回了他們的遺體,安葬在家族墓地當中。“這幾年,按照國家政策,我們一直在開展零散烈士墓的集中安葬工作,征詢家屬意見,將烈士遺骸遷葬到八達嶺烈士陵園中,讓并肩作戰的戰友們重聚,讓后人能夠更好地緬懷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副隊長王娜告訴記者。文章開頭提到的王慶林、趙福有、崔保山3位烈士就是這樣被遷葬到烈士陵園的。“今年是3位,去年1位,2022年1位,2021年1位,2019年1位,一共7位烈士遷葬到烈士陵園。”王娜數著數,對每一個數字背后的故事印象深刻。

王娜擦拭烈士紀念碑

有一些家屬不愿遷葬。“遷到咱們的烈士陵園里,會有政府統一管護,定期維修,這樣家里就不用擔心墓地年久失修了。”“安葬在祖墳,只有自家人來祭掃。可這些烈士是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的,遷到陵園后,不僅會有社會各界來祭奠,學校也會組織孩子們來學習他們的英雄事跡,這樣烈士的精神才能永遠傳承下去……”王娜勸說著老人。然而,有些老人只是沉默地搖頭,“落葉要歸根啊!”“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么葬的……”王娜只能輕輕嘆息,她知道,這些固執的背后,是對傳統的堅守,是對親人最樸素的牽掛。對于這些不愿遷葬的烈士墓,守護隊與家屬簽訂了協議,要求家屬好生維護烈士墓,并委托屬地政府定期巡視。

散葬在山間的烈士遺骨基本上都被保護起來了,守護隊的工作重心也開始向“為烈士找尋親人”側重。

在延慶烈士英名墻上,鐫刻著2171名烈士的名字,其中延慶區在冊烈士是1623名,大部分烈士沒有家屬信息。“為烈士找尋親人”是守護隊每名隊員的心愿,更是隊員劉倩倩的主要工作。

隊員劉倩倩探望烈士家屬

劉倩倩和隊友走村串戶,挨家挨戶向村里的老人打聽線索。每到一個村莊,她們就像走親戚一樣,與村民拉家常,耐心地詢問關于烈士的點點滴滴。3年時間,劉倩倩積累起1623名烈士信息,還為13名烈士找到親屬。

“無論遇到多少困難,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我們永遠都是那些沒有親屬或暫時未找到親屬的烈士的親人,永遠守護著他們。”耿書慧說。

隊員冒雨檢查烈士墓情況

另一位副隊長吳晨晨和隊員夏霖在平北烈士紀念園工作。

夏霖專注于編研工作,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探尋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她的執著和認真感動了許多老前輩,他們給她提供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僅2021年一年,夏霖就收到文物12件,資料10多份。她還將平北的史料轉化成為《延慶抗日戰爭簡史》和《平北抗日戰爭簡史》兩門課程,將延慶的革命史、平北的抗日史送到軍營、校園、社區。

夏霖查閱檔案資料

吳晨晨以平北巾幗英雄楊金花為題材,撰寫、編排了大型紅色原創京劇《海陀山中一枝花》,展現了這位女英雄舍命保護八路軍機要文件的故事。

2021年,吳晨晨還統籌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聯合大莊科紅色教育基地、千家店三同教育基地、八達嶺古長城、玉渡山平北軍分區司令部遺址和岔道萬人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了第一批4條高品質全域化的精品黨史學習、紅色教育深度體驗路線。人們逐一走過消息樹、藏糧洞、炮臺舊址等80多年前的戰斗現場,通過唱紅歌、表演快板、吃憶苦思甜飯等形式,感受當年的戰斗情形。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代麗麗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