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既是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文明基因現代性轉化的實踐主體。企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管理技術的革新,更離不開現代企業制度的剛性約束與文化價值的柔性引領。誠信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精髓,與合規管理的深度融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持久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資源

中華文明積淀五千年的誠信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倫理土壤。儒家“人無信不立”的道德訓誡、商業“以義制利”的經營哲學、民間“一諾千金”的契約精神,共同構成商業倫理的底層邏輯。這種文化傳統將道德自律視為社會治理的根基,與西方基于契約精神構建的法治體系形成鮮明對比。在商業實踐中,諸多老字號企業便是踐行誠信文化的典范,如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生動地詮釋了誠信經營的理念。這種對誠信的堅守,使同仁堂歷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衰,成為中醫藥行業的“金字招牌”。

誠信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從道德自律向制度約束延伸,從個體修為向組織規范演進,從經驗傳承向標準管理轉化。其現代轉化體現為三重維度:在價值層面,將“重義輕利”的傳統理念升華為義利平衡的現代商業倫理;在制度層面,使道德準則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在行為層面,推動企業從被動規避風險轉向主動構建誠信生態。這一轉化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通過法治化、標準化手段,使誠信文化成為可衡量、可驗證、可持續的治理資源。

合規管理的中國式創新邏輯

中國傳統誠信文化蘊含獨特的治理智慧,強調主體自律而非外在約束,追求實質正義而非形式合規。源自西方的合規管理,雖然具有通過法律威懾降低違規風險,借助流程設計提升管理效率等優點,但過度依賴外部監管壓力,容易導致企業追求形式合規而忽視實質正義。

為破解傳統合規管理的困境,需通過融入誠信文化,激活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將外部監管壓力轉化為內生發展動力,使企業合規管理從被動遵守規則轉向主動構建價值觀,獲得內在的價值支撐,形成“不敢違、不能違、不想違”的完整閉環和“要我合規”到“我要合規”的轉變。這一創新邏輯既規避了西方制度剛性導致的機械性缺陷,又彌補了傳統社會規則意識薄弱的短板,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優勢。

中國式企業合規管理的實踐路徑

中國式企業合規管理的實踐需從企業內部驅動、行業協同治理、政企聯動機制以及社會治理四個層面協同推進,將誠信文化與合規管理深度融合的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誠信合規管理。

企業內部驅動:三維治理體系。在文化維度,企業應將誠信合規文化融入企業核心價值觀,通過內部培訓、文化活動、合規承諾等方式強化全員認知,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浸潤,引導員工從“被動遵守規則”轉向“主動捍衛價值”。在制度維度,建立健全誠信合規管理制度,將誠信表現納入員工績效考核與獎懲機制,對守信行為給予獎勵,對失信行為嚴肅追責。在技術維度,運用數字化治理手段推進誠信合規管理。如通過大數據構建企業誠信畫像,整合市監、稅務、司法等多維度數據,形成動態信用評分。借助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全程溯源,將“貨真價實”的傳統承諾轉化為數字化證據鏈。

行業協同治理:生態共建機制。一方面,制定符合行業特性的誠信合規標準,推動企業間建立互信機制。另一方面,行業協會可組織開展誠信合規示范企業評選,推廣優秀實踐案例,形成行業內的正向激勵效應。此外,通過定期舉辦行業研討會、合規培訓等活動,促進企業間經驗交流,共同提升誠信合規管理水平。

政企聯動機制:制度保障優化。一方面,制定細化的企業合規指引,明確不同行業的合規要求與獎懲標準,對誠信合規表現優異的企業給予相應激勵,對違規企業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差異化監管。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政企溝通平臺,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優化監管方式,推動合規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服務”。

社會治理:信用生態培育。一是建立社會化信用監督網絡,鼓勵消費者通過“掃碼驗真”“在線評價”等方式參與企業信用共建。二是強化媒體輿論監督,對守信典型廣泛宣傳,對失信行為曝光警示。三是推動高校開設商業倫理與合規管理課程,從源頭培育職業經理人的誠信基因。

在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變革的今天,以誠信文化重構合規管理范式,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覺。這種創新實踐不僅能夠提升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制度軟實力,更重要的是為人類商業文明貢獻了治理智慧。當誠信文化深度融入“企業血脈”,當合規管理升華為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將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在高質量發展中譜寫新的篇章。

(黎國棟 北京市委黨校第68期中青1班學員)

審校:孫揚 張萌

審核:陶冶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