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臨近,一杯冰涼的碳酸飲料或果汁似乎成為了不少人的解暑“救星”;超市貨架上,“低脂”、“天然”標簽的食品也常被誤認為是健康選擇。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食物中可能隱藏著一個危險的成分——“游離果糖”。近年研究發現,過量攝入游離果糖不僅與肥胖、脂類代謝紊亂密切相關,還可能成為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的隱形推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游離果糖的甜蜜陷阱。

游離果糖:天然果糖的“危險表親”

果糖本身廣泛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但天然果糖與游離果糖有本質區別。天然果糖是水果中的果糖與膳食纖維、維生素共同存在,緩慢釋放,對人體代謝負擔小。

而游離果糖需要通過工業提取(如高果糖玉米糖漿)被添加到飲料、甜點、調味醬等加工食品中,無需消化直接沖擊人體代謝系統。其常見的來源有碳酸飲料、奶茶、風味酸奶、烘焙食品、速食醬料等。

游離果糖的“雙重打擊”:肥胖與免疫紊亂

1. 代謝系統:“連環破壞”

游離果糖在肝臟中代謝時,會直接轉化為甘油三酯,堆積形成脂肪肝。研究顯示,連續2周高果糖飲食即可顯著升高健康人的肝臟脂肪含量。過量果糖還可干擾瘦素(控制飽腹感的激素)信號,導致食欲失控,同時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

2. 過敏性疾病的風險飆升

游離果糖會減少腸道中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增加致病菌比例,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腸漏”),腸道屏障破壞,導致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顆粒和毒素進入血液,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另外,果糖代謝產生的尿酸和活性氧(ROS)會激活炎癥通路,加劇過敏性哮喘患者的呼吸道炎癥反應。一項針對10萬人的隊列研究發現,每天飲用含糖飲料≥2份的人群,哮喘風險增加33%。

如何避開“甜蜜陷阱”?

1. 學會識別隱藏的游離果糖

配料表中“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結晶果糖”等均為游離果糖來源。許多“100%果汁”通過濃縮還原制成,加工過程中纖維流失,實際等同于糖水。

2. 科學替代,降低風險

選擇天然甜味,用新鮮水果(如藍莓、草莓)替代甜點,或用少量蜂蜜調味。食用含果糖食物的同時,搭配燕麥、奇亞籽等高纖維食材,可延緩糖分吸收。

兒童更需要嚴格限制

兒童免疫系統和代謝系統尚未成熟,研究顯示,每天多喝1份含糖飲料,肥胖風險增加60%,過敏性鼻炎患病率提高1.5倍。家庭飲食建議用自制無糖酸奶加水果代替含糖乳制品,以水、淡茶替代甜飲料。

行動起來:從認知到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入應低于總能量的10%(約50克),而一罐碳酸飲料(含糖35-40克)已逼近這一紅線。減少游離果糖攝入不是“極端戒糖”,而是通過科學選擇,重建飲食平衡。

下次購物時,不妨多花10秒閱讀成分表;聚餐時,用一壺檸檬薄荷水代替含糖飲料……這些微小的改變,有望為我們和下一代筑起抵御慢性病的健康屏障。請記住:真正的甜蜜生活,不需要以健康為代價。

參考文獻

1. Jensen T.,et al. Fructose and sugar: A major media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Hepatol. 2018.

2.DeChristopherL.R.,et al. Intakes of apple juice, fruit drinks and soda are associated with prevalent asthma in US children aged 2-9 years. Public Health Nutr. 2016.

3. Zhang D.,et al.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enhances intestinal tumor progression in mice. Science. 2019.

4. Yu R, et al. Excess Free Fructose Beverages and Aller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ults From NHANES 2005-2006. Ann Fam Med. 2018 Sep;16(5):408-418.

5. Yu, R.,et al. High excess-free-fructose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prevalent allergy in US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NHANES 2005–2006. J HealthPopulNutr 42, 88 (2023).

來源:變態反應科

作者:于睿莉

薦稿:馬婷婷

圖片:北京世紀壇醫院版權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世紀壇醫院官方號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