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郭計蘭。

“1942年,正在數九天,日本鬼子分十路進了沁源……” 96歲的郭計蘭哼唱起這首少年時的秧歌小調,眼泛淚光。

1942年,日軍鐵蹄踏入山西晉東南,沁源縣這個山清水秀之地瞬間淪為焦土。少年郭計蘭目睹了家園劇變:日軍“大掃蕩”時見人就殺,房子全部燒光,村莊被毀,親人慘遭屠戮。她的二嫂被日軍連刺三刀致死,襁褓中的侄兒也未能幸免;隔壁水泉坪村300多名村民被日軍趕入屋內活活燒死,尸骨難分。侵略者打算在沁源成立“維持會”,妄圖用屠殺和懷柔相結合的手段征服沁源人民,徹底摧毀太岳解放區。

郭計蘭回憶,日軍為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試圖通過“三光政策”逼迫百姓屈服,但沁源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選擇“堅壁清野”——全村轉移至深山,填井毀糧,制造“無人區”,讓日軍陷入“沒有人民的世界”。

13歲的郭計蘭加入了兒童團,肩負起站崗放哨的重任。她手持木頭刀,在村口嚴格查驗路條,“就算是熟人,沒帶條也不讓過。”這種近乎天真的認真,成為封鎖日軍情報網的關鍵防線。

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策略就是把日本鬼子困死在沁源。“讓他們吃不上喝不上,水井里面都下了毒。”日本兵不敢喝井里的水,就每天到外縣去拉水,游擊隊便在半路開展伏擊,斗爭十分激烈。

“沁源人寧死不當漢奸!”這是最讓郭計蘭引以為傲的事情。八萬人口的沁源,兩年間被日軍殺害的就有一萬多人,真可謂“家家都有血債”。但兩年過去,日軍始終未能在這里建立起“維持會”,其“實驗區”計劃徹底破產。毛澤東曾贊譽這是“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專門刊發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其中有這樣一句:“沁源八萬軍民,用血肉筑起了一座攻不破的堡壘。”

1945年春節的第二天,郭計蘭借拜年之機悄悄離開了家。她的目的地,是八路軍太岳一分區政治部。“我想上學,但家里太窮供不起。參軍是唯一的出路!”郭計蘭清楚地記得,在軍分區開出介紹信后,她一整天都把介紹信藏在貼身的兜里,不敢跟別人說,又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第二天她就到部隊報到,第三天就穿上了軍裝。恰好衛生隊缺人,就這樣,郭計蘭成了一名衛生兵。

在部隊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護理,郭計蘭被分配到野戰部隊。讓她沒想到的是,跟日軍的第一次正面交鋒,是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

“日本鬼子說是投降了,可是不繳槍。我們去收,他們還不給,說要交給閻錫山的隊伍。于是,就打起來了。”郭計蘭記得那場戰斗打得相當激烈,雖然最后成功收繳了武器,但我們的隊伍傷亡也很慘重。連長后背被打爛了,流了很多血;指導員的腳背也被打穿了。那是郭計蘭當衛生兵后第一次面對傷員,她顫抖著給戰友們包扎止血,情急之下也顧不上害怕了。“很心疼,很不忍。”郭計蘭說,“但我們沒有退縮,在心里不斷給自己打氣,只有打敗侵略者,把他們徹底趕出中國,中國人才能過上好日子!”

在部隊期間,郭計蘭還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同在衛生隊工作的郭來聚。“他是看護長,我是看護員,整天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就熟悉了。”解放戰爭時期,夫妻倆隨部隊轉戰西北參與蘭州、臨汾等戰役,又隨劉鄧大軍到了西南,先后獲得“解放西北”和“解放西南”等紀念章。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郭計蘭隨大部隊來到了北京。戰斗部隊開赴朝鮮前線,郭計蘭留守北京,參與組建裝甲兵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裝甲兵工程學院。當年參加八路軍是為了上學,新中國成立后,郭計蘭想要上學的愿望更加強烈。于是,她選擇了轉業學醫,后來成為復興醫院的一名醫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撫摸著一枚枚紀念章,這位96歲的老人眼中閃爍著信仰的光芒。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楊萌

流程編輯:u028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