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面改建的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重裝亮相,再現幽燕2000余年大漢風韻。這處于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的遺址,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黃腸題湊”葬制的西漢諸侯王墓,當時便轟動全國。伴隨著京城文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如今,這里被納入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成為“一館三址”中的大葆臺遺址館區,重展幽燕華章。
(1)重大考古發現轟動全國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開展大規?;窘ㄔO,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工作也有了新發展,大葆臺西漢墓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發現。
1974年,東方紅石油化工總廠注意到豐臺區郭公莊大隊大葆臺村的兩個大土堆,想利用這里高凸的地形,深埋幾個大型儲油罐。開工前,北京市地質地形勘測處先來鉆探,一個探眼打下去,帶出了木頭、木炭和白膏泥。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得知后,請地質勘測處補打了十幾個孔,這次除了木頭、木炭和白膏泥,還探出了一枚五銖錢、一塊帶漆皮的圓木頭。經專家鑒定,這里是一座西漢大型木槨墓。東方紅石油化工總廠最初的計劃由此擱置。

1974年,北京大葆臺西漢墓遺址發掘現場。
1974年7月,北京市委決定盡快發掘。8月中下旬,考古發掘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由于使用機械清運,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運走封土13130立方米。封土清運后就是正式發掘墓室,但墓口不好找,發掘小組特意從安陽殷墟請來三位老探工。經過一番勘探,他們終于找到了墓口,也大致摸清了墓室四周的范圍。
這是一座籃球場大小的墓,墓室南北各有一條墓道。由于在墓道中發現了鎏金銅鋪首、繩紋筒瓦和五銖錢等原本不應該出現在墓道中的器物,考古人員判定此墓應該被盜過,而且,從現場焚燒過的痕跡中還可以看出,盜墓賊不僅盜墓,還放了一把火。幸好,因墓室缺氧火自然熄滅,這座純木結構的大墓才沒有被付之一炬。

1978年7月11日,《北京日報》4版
墓室給考古人員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一根又一根9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條木,整整齊齊地層層壘起,堆成了墓室的四壁。其中三面墻壁倒塌嚴重,唯有西面靠近西北角的一段保存最為完好,木條足有27層,堆成的木墻殘高2.67米。專家們幾經鑒定,終于得出結論:大葆臺西漢墓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座大型“黃腸題湊”墓葬。(2021年3月9日《北京日報》13版,《葆臺漢跡》)
參加大葆臺發掘的有考古界的重量級大咖,也有非科班出身的考古愛好者,曾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從事電影美術設計工作的張先得便屬于后者。1974年夏,赤日炎炎,張先得光著脊梁跟著推土機往返于封土之上,結果發現了陶紡輪等文物。“掃尾”時,“大部隊”都撤走了,由于他要畫圖,一直沒有離開。一天中午,他偶然看到被人們踩踏的枋木上,露出個半圓形的東西,便不經意地用腳踢了踢上面的土,發現是個圓形的漆片,且上面有紋。他心里一動:該不會是字吧?他蹲下身去,撿起那殘片,對著陽光仔細一看,果真是字!上面寫著:“廿四年五月丙辰丞”。原來,這是墓中漆盒底部殘片,上面有針刻銘文。它的發現,為該墓斷代提供了重要證據。(1991年6月29日《北京日報》7版,《“考古迷”張先得》)

1979年5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考古人員對大葆臺的發掘清理工作歷時10個月,重大的考古發現轟動了全國。1978年,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地區考古成就時曾刊登過大葆臺出土的西漢玉飾“玉午人”和“鏤空螭虎玉珮”。(1978年7月11日《北京日報》4版,《北京地區近年考古新發現》)此后,北京日報還以刊登讀者來信的方式,希望人們重視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工作。(1979年5月15日《北京日報》2版,《一定要把文物保護工作做好》)
(2)“地下宮殿”變身博物館對外開放
1979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1983年12月1日,該博物館對外開放。(1983年11月25日《北京日報》2版,《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將開放》)

1983年11月25日,《北京日報》2版
據北京日報1983年12月20日2版《古老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記載: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坐落在一個陵園式的庭院中,長青的松柏、冬青和白楊樹,使灰白色水刷石的博物館建筑顯得格外古樸、莊嚴和肅穆。這是北京首次建立的一座遺址性墓葬博物館,主體建筑呈“T”字形,南部是修葺復原后的墓室,北部是介紹漢墓的陳列展覽。墓室外回廊內側有一座高大壯觀的木墻,是用柏木枋子壘起的,每根枋木的端頭都朝向中央的棺槨,這就是史書中記述的“黃腸題湊”。墓道內放有彩漆朱輪車三輛,馬十一匹,因墓頂坍塌,車已被砸壞。陳列室中展出了考古工作者經過精心研究制作的一、二號車的復原模型,向人們展示了漢代的儀仗車和乘車形象。這種漢代稱之為“朱斑輪”的車,據文獻記載只有皇太子和諸侯才能享用。這三輛車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漢代實用車,為研究漢代車制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1983年,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建成開放,“黃腸題湊”迎來參觀者。葉用才攝
由于墓室外側放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可以防潮隔水和加固密封,加之墓外封土層層夯實,這座墓才得以保存多年。關于大葆臺西漢墓的主人是誰,曾經存在爭議。按漢代的喪葬制度,使用“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天子之制也”,可見墓主人的顯赫地位。在大葆臺剛剛發掘時,有人傾向于認為墓主人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三子劉旦,后來,更多人認為是劉旦的兒子——廣陽頃王劉建??脊艑W者尋找了很多線索去印證,比如,大葆臺出土的五銖錢中有磨郭五銖,磨郭,就是把五銖錢的邊上一圈磨窄甚至剪掉,這是由于漢代后期經濟衰敗、沒有那么多銅鑄錢的緣故。這種錢幣一般認為盛行于西漢晚期,而劉旦屬于西漢中期。

上世紀80年代,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外景。葉用才攝
這座“地下宮殿”雖然因早年被盜丟失了大部分隨葬品,但仍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的精品,分類擺在該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室中。這里有當年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經濟政策的實物見證——“漁陽鐵斧”,是首次發現的漁陽郡(今屬密云)鐵官作坊產品。鐵環首削刀和簪形器,用生鐵固態脫炭成鋼方法制成,這在世界冶金技術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陳列室中還展出了很多璧、佩、璜和環等玉器。由于漢代制玉工匠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鋸截、琢磨、穿孔和雕刻等技術,因而每件玉器都做得非常精巧細膩,造型優美,說明漢代玉器的制作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還有一種絲質編結的紗冠也是難得的珍品,是之前不曾發現的一種雙層結構的“復式組”,為我國紡織史增添了新的篇章。此外,鎏金銅鋪首、嵌玉鎏金龍頭枕、青龍白虎六博棋子等,都是較為稀有的珍貴文物。(1987年2月19日《北京日報》3版,《古老文化的明珠》)

1987年2月19日,《北京日報》3版
(3)模擬考古吸引海內外參觀者
上世紀90年代,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的展陳活動日益豐富。
1993年,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成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開始探索開辦適合青少年的博物館展陳活動。(1993年7月13日《北京日報》1版,《市府命名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3年7月13日,《北京日報》1版
1994年,為配合94中國文物古跡游活動,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推出了模擬考古活動。當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根據田野考古的發掘方法,開辟了15個探方的模擬考古場地。探方內設有新石器、商周、秦漢三個不同時代的文化層,游客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用考古發掘工具按地層疊壓關系依次發掘仿制文物,在實踐中了解考古發掘的基本方法和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和趣味性。(1994年7月6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模擬考古活動開幕》)

1994年7月25日,《北京日報》6版
模擬考古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其中不乏遠道而來的外國游客。一對來自新加坡的祖孫倆分工合作,爺爺揮鏟挖土,小孫女負責在泥土中尋寶,每發現一件“文物”,她都會小心翼翼地吹去上面的泥土,然后輕輕地放入旁邊的小筐內。不一會兒工夫,小筐里便添了刀幣、爵、五銖錢、銅鏡等好幾件寶貝。(1994年7月25日《北京日報》6版,《圓你一個考古夢》)

上世紀90年代,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推出模擬考古活動,吸引不少外國游客前來體驗。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的模擬考古活動舉辦了好多年,每逢周末,很多家長都喜歡帶著孩子去體驗一番。領一本考古手冊,拎著手鏟、刷子等專業考古工具,走進探方發掘。挖出器物了,對著考古掛圖對比一下,看看是哪個時代的……不少小朋友為此著迷。由于“家庭考古隊”太多,博物館最初的3個時代15個探方后來增加到6個時代20個探方,盡管如此,還是不夠用。(2002年7月3日《北京日報》7版,《遺址類博物館盼游人》)
1999年,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對展陳進行了調整,推出三項展覽內容。其中,“仿漢投壺娛樂廳”將展覽與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再現了漢代的投壺游戲形式,讓觀眾在自娛中體會到古代游戲的樂趣。(1999年9月29日《北京日報》7版,《大葆臺博物館推陳出新》)
(4)納入“一館三址”重裝亮相
進入新世紀,北京加大了文物保護力度,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得以修繕和升級。
2004年,作為“人文奧運”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大葆臺西漢墓一號墓側墻實施了防滲工程。此次修繕工程主要在一號墓墓室前部,由于墓室在地下,雨天形成的地表水逐漸滲透這段側墻,染上了一片片的水漬。工程在側墻外部深挖5米,并每隔幾十厘米向下打管,注入特殊化學灌漿,起到良好的防水、隔潮作用。同時,工程改造了整個墓室外側的排水系統,安裝了導流設備,能及時排走地表水。(2004年11月13日《北京日報》7版,《大葆臺漢墓防滲工程竣工》)

2004年11月13日,《北京日報》7版
2007年,北京第七批61項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其中就包括大葆臺西漢墓遺址,遺址周邊環境的安全性等得到進一步保障。(2007年1月16日《北京日報》1版,《97.8%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有了建控保護區域》)
然而,經過數十年時光侵蝕,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建筑和設施陳舊,已不能滿足遺址保護和觀眾參觀需求,于2012年閉館,著手升級事宜。這期間,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推出了線上360°全景展示、百年考古系列文化講座等活動。2021年,北京大葆臺漢墓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1年10月19日《北京日報》4版,《北京4項目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2年10月29日,《北京日報》6版
2022年,市發改委批復大葆臺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建議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通過原址改建博物館。當年,大葆臺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開工,并被列入北京市重點工程。(2022年10月29日《北京日報》6版,《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將原址改建》)

2025年,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一館三址”中的大葆臺遺址館區重裝亮相。金瑤攝
今年5月,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以新身份——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一館三址”中的大葆臺遺址館區重裝亮相。新館建筑設計遵循“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一號墓就位于展廳內,確保恒溫恒濕環境。二號墓通過硬質鋪裝等材質在室外“重現”,觀眾可以了解墓室輪廓等信息。改建后的博物館建筑空間達到7600平方米,展廳中200余件文物在光影數字動畫的配合下,勾勒出一幅漢代文明畫卷。(2025年5月20日《北京日報》5版,《“黃腸題湊”回望幽燕兩千年》)
盛世考古。如今,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已成為考古遺址“網紅打卡地”,在濃濃的漢韻中,人們感受考古魅力,領略幽燕華章,傳承文化自信。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臺遺址)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賈曉燕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