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一系列免簽、退稅政策的推動下,外國游客“中國游”“中國購”熱情持續高漲。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今年端午節假期入境外國人中,適用免簽政策入境23.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9.4%。多地文旅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入境游市場持續升溫,入境消費規模隨之擴大。如何將“入境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成為擺在文旅業面前的一道新考題。

南美入境游市場將迎新增量

6月1日起,中國的單方面免簽“朋友圈”首次拓展到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烏拉圭,目前適用單方面免簽政策來華的國家已達43個。

首批享受免簽新政的旅客對入境體驗贊不絕口。6月1日5時56分,乘坐馬德里飛深圳航線的巴西籍旅客戈麥斯順利入境,成為深圳機場口岸首位享受該新政便利的外籍旅客。“免簽節約了很多時間,我打算和中國朋友一起到深圳和廣州游玩。”第一次來中國的他開心地表示,非常期待體驗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和豐富的美食。

當日,巴西籍旅客佩斯在杭州口岸入境,這是他第六次來中國,不過還是第一次免簽入境。“入境體驗很絲滑,我希望巴西的民眾能充分利用新政策來中國看看。”他說。另一位來自阿根廷的旅客同樣為免簽政策點贊:“免簽政策能讓人們更便捷地來到中國,我相信更多人會來中國做生意。”

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為外國游客提供了更長停留時間、更大活動范圍,滿足他們多樣化需求,日韓游客可以“周五下班來中國”短線游,南美、拉美游客也能從容安排長線深度游。

為迎接這波流量,旅行社積極開發新產品。“南美入境游市場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量。”春秋旅游入境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挖掘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產業特色與資源稟賦,為游客推薦從上海入境再前往義烏國際商貿城采購等特色新路線,還會為商旅客人設計參訪跨國企業等新項目。

“中國游”帶火“中國購”

“一定要帶空箱子去中國!”這是近期海外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從北京秀水街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從海南免稅店到深圳華強北,從冰箱貼、盲盒等景區文創到無人機、小家電等“中國制造”新品……高質量、高性價比、高科技的中國制造產品,吸引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在“中國游”之余專程購物。

在秀水街,一組澳大利亞游客手里拎著大包小裹,她們不僅買到了絲綢和茶葉,還定制了西服,多款文創和電子產品則是“意外收獲”。游客瑞塔在“北京禮物”國際旗艦店逛了很久,買到了中國朋友特別推薦的熊貓元素背包、非遺絹人和中軸線榫卯擺件。得知她的中國行程后,朋友還請她代購手機殼、移動硬盤、耳機等。在秀水街一家商鋪,她看到不少電子產品價格十分便宜,手機殼的價格是澳大利亞的十分之一,她忍不住給自己買了好幾件。

“來之前做了許多攻略,沒想到中國的商品還是讓我驚艷!”她的行李箱早就塞滿了,準備再買個大箱包——在秀水街,她“一站式”買全了所有心儀的商品。

美國博主“Dantethehater”十分喜歡中國文化,中國網友還給他起了個“美國大儒”的網名。他來中國游玩兩次,每次都開啟逛吃和購物模式。5月末他來北京游玩了一周,行李箱里多了幾件小東西——數據線和原創IP恐龍玩偶。“我非常喜歡中國的汽車,希望有機會能在美國買到!”他在這次北京之旅期間參觀了一家新能源汽車工廠,新能源車成為他最想買的中國產品。

我國優化離境退稅服務,進一步激活“中國購”活力。在位于王府中環東座三層的“即買即退”集中退付點,不時有拎著購物袋前來退稅的外國游客,化妝品、服裝、兒童玩具、箱包等品類都有。“不用去機場退稅了,在商場買了就能退,很方便!”一位新加坡游客領到退稅現金后沒著急離開,他打算再逛逛王府井商圈。

 

激活消費潛力需要打通堵點

商務部此前披露,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費占我國GDP的比重約為0.5%,而世界主要國家入境消費占GDP比重在1%到3%之間,入境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目前,各地都在探討如何把外國游客旅游“流量”變成消費“留量”,紛紛打造入境消費新場景。例如北京宣布將“全鏈條”優化升級入境旅游服務,在產品供給、服務提升、通關效率等多方面發力;四川、陜西、云南等旅游大省推出一系列入境游激勵政策,向游客推介入境游精品線路。多地文旅部門和旅行社還邀請境外旅行商來華“嘗鮮”體驗新產品新線路,助推入境游熱度“再上一層樓”。

不過要持續釋放入境游活力,還需要打通一些堵點。目前,入境游“優等生”主要集中在熱門旅游城市,熱度較低的旅游城市涉外旅游業務還存在明顯短板,例如景區購票平臺、官網缺乏多語言版本,部分景區特色文旅產品供給不足,商戶尚不支持刷外卡支付等。對此,多位入境游從業者建議要加快下沉市場涉外旅游業務布局,從基礎設施、服務保障、接待人員等方面打通壁壘,著力提升對外接待能力。

創新入境游產品同樣必不可少。“免簽等利好政策已經為入境游搭好戲臺,接下來,旅游行業如何唱好戲至關重要。”京騎文化聯合創始人竇俊杰建議,旅游業者尤其是外語導游要做好產品設計和服務,各地可以依托城市漫步和騎行產品,圍繞當地文化特色、歷史脈絡、文化熱點等要素,推出新形態旅游產品,讓更多外國游客感知大美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潘福達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