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的天平上,幾個關鍵瞬間往往決定著命運的走向。近日,北京積水潭醫院耳鼻咽喉科聯合麻醉科、血管外科等多學科團隊,成功救治一名鼻腔大出血的僑胞患者,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保衛戰。

跨國旅行中的血色警報
45歲的黃先生是旅居加拿大的華僑,1月前在當地醫院接受了鼻內鏡下右側鼻竇炎伴鼻息肉手術。5月,他攜家人回國探親旅游,卻不料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打破了行程。5月初,黃先生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鼻腔間斷性大出血,難以控制。期間也曾就診于旅游所在地醫院,但由于就診時鼻出血自行停止,未予以特殊處理。
5月15日上午,正在北京的黃先生突然出現鼻腔、口腔同時大量出血,中午1時許緊急抵達北京積水潭醫院耳鼻咽喉科急診。值班醫生楊靜接診時,患者已處于驚恐狀態,而接下來的鼻內鏡探查更讓氣氛驟然緊張——當吸引器觸及上頜竇竇口瞬間,鮮血如決堤般噴涌而出,即使立即實施鼻腔填塞,也因出血量過大而收效甚微。患者很快出現面色蒼白、暈厥、尿失禁等失血性休克癥狀,血壓驟降,命懸一線。
分秒必爭的生命救援
楊靜緊急向二線值班醫生王欣副主任醫師請求支援。一場多學科的協同作戰迅速展開。
王欣第一時間聯系手術室、麻醉科開通綠色通道,并將這一緊急情況向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朱思翔匯報;田愛美護士長推來平車,與楊靜合力將意識模糊的患者轉運至手術室,途中持續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暢;朱思翔聞訊趕赴手術室組織科室醫生開展救治,并協調病房醫生支援門急診,確保醫療工作不紊不亂。

監控畫面中,醫護人員在轉運病人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因失血多、血壓低,鼻出血暫停,但血色素已低于30g/L(正常男性約130-175g/L),且意識模糊。醫護人員立即聯系輸血科,為患者開通輸血綠色通道。賈宏葉護士長帶領護理團隊快速完成多組靜脈通路建立。經用藥、輸血處理后,患者情況穩定。
麻醉科許莉副主任醫師及劉繼超醫師迅速實施全麻插管。朱思翔與高運軍醫生再次對患者進行了鼻內鏡探查術,術中一邊點電凝可疑出血點,一邊探查,當探查到右側上頜竇內時,再次有大量鮮血涌出,即使在強勁的吸引器輔助下,也無法充分暴露出血點。于是,醫護團隊立刻增加一臺電動吸引器,雙管齊下,清理鼻腔出血,最后終于發現出血點的具體位置。經探查,出血點鎖定為右側上頜竇后壁近竇口處,竇內伴有大量膠凍狀壞死組織,判斷為上頜動脈出血所致。

耳鼻咽喉科團隊在術中鎖定出血點
面對單純電凝及射頻均無法控制的上頜動脈出血,團隊果斷決定行頸外動脈結扎術,徹底止血。為確保手術安全,血管外科賈偉副主任團隊接到會診請求后及時趕到,精準實施頸外動脈結扎術。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約3000ml,醫護人員接力傳遞血袋,最終輸入14U紅細胞、1200ml血漿,共計4000ml。隨著鮮血的輸入及手術的進行,患者的情況越來越平穩。

血管外科團隊實施頸外動脈結扎術
從驚魂未定到重獲新生
術后,患者被轉入重癥監護室進一步治療。經與家屬溝通,仔細追問病史得知,患者在外院進行前期鼻內鏡手術時曾出現術腔大出血,當地醫院以膠體填充、球囊壓迫止血,未徹底處理血管隱患,導致在術后1個月引發致命性出血。“如果不及時徹底治療,后果不堪設想。”朱思翔表示。
出院當天,黃先生一家捧著錦旗哽咽致謝:“在異國他鄉遭遇病痛,是祖國的醫療團隊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他特別提到,從急診到手術室的無縫銜接、醫護人員的專業冷靜,讓他深刻感受到中國醫療體系的高效與溫度,并堅定表示未來將繼續選擇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治療。


急救戰場上的"積水潭模式"
“上頜動脈損傷是鼻內鏡手術的高危并發癥,可能發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朱思翔介紹,本次搶救的成功得益于多學科協作機制的成熟:麻醉科精準調控生命體征,血管外科緊急介入止血,輸血科的“用血零等待”,護理團隊全程高效配合。他表示,為進一步做好急救工作,耳鼻咽喉科已針對鼻出血、喉異物、急性會厭炎、吸入性損傷等急危重癥制定了專項預案,并通過實戰演練持續優化流程。
作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北京積水潭醫院始終將急危重癥救治作為重要使命。此次搶救不僅展現了專科技術的硬核實力,更彰顯了 “快速響應、多科協同、精準施策” 的急救體系優勢。正如朱思翔所言:“每一次與死神的博弈,都是對醫療團隊凝聚力的考驗,而患者的重生,就是我們堅守的意義。”
供稿丨耳鼻咽喉科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積水潭醫院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