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防曬衣真的“防曬”嗎?媒體近日走訪防曬衣市場發現,部分宣稱具有防曬功能的產品,實際防曬效果遠不達標,甚至存在嚴重的虛假宣傳問題。

 

據相關國標規定,產品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大于40,且長波紫外線(UVA)透過率小于5%時,才可稱之為 “防紫外線產品”。近些年,早就有消費者吐槽,市面上虛標功能、打“擦邊球”的防曬衣產品不在少數,相當一部分防曬效果還比不上普通外套。媒體調查也提供了佐證,一些“三無”防曬衣包裝極其簡陋、品牌標識缺失,包裝袋上也敢印上“UPF50+”的標識,儼然是赤裸裸的欺詐。

“偽”防曬衣之所以銷量火爆,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是很重要的原因。現實中,消費者雖然怕曬傷、曬黑,但大多不會在研究防曬專業知識、對比防曬產品上做功課。從“玻尿酸”到“木糖醇”,再到“通貨膨脹”的UPF數值,那些“高大上”的名詞和數據,看似在為產品“功效”背書,事實上,種種“黑科技”的噱頭遠遠大于實際,很多檢測報告也是“花錢即拿”。正如某公司負責人所言,“消費者又不會真的拿去檢測,所以這個數值怎么寫都行”。

今天,防曬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不容小覷的新興產業。數據顯示,預計2026年我國防曬服配市場規模將達958億元,其中防曬衣占比將超50%。“防曬經濟”出圈,激烈競爭下也呼喚更好的市場秩序。一次曝光、一次查處遠遠不夠,面對強勢崛起的新賽道,更需在完善相關標準、加強日常監管上下功夫。特別是針對各種“黑科技”產品,應設立專門檢測標準與認證體系,確保產品性能的真實性,讓消費者買得明白放心。

話說回來,如今的防曬潮流,也有一部分商家因勢利導的營銷成分。對于普通人而言,適當防曬很正常,但過度焦慮屬實沒有必要。曬曬太陽也是生活必需品,別被商家制造的“防曬焦慮”沖昏頭腦,讓消費回歸理性,諸如此類的“智商稅”才會越來越少。

圖源:央視財經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