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張玉和。 受訪者供圖

抗日戰爭時期,平谷縣趙家務村,村民正在安葬一位老人。不遠處就是敵兵的崗哨,每隔二里地就有一個炮樓,日、偽兵攜輕重武器把守。

山坡上,一個少年遠遠望著正在進行的儀式,眼里有淚。下葬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將他從小帶大的奶奶??纱藭r此地,少年無法上前送老人最后一程。

自打少年參加了八路軍,就成了鬼子千方百計要剿滅的對象。少年聽聞,每逢有傷病員被抬回村,奶奶都會逐一查看,確認其中是否有一位戰士叫張玉和。

突然,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少年張玉和攥緊拳頭,向山下走去……

1928年,張玉和出生在平谷縣,8個月時母親因病去世,12歲時父親離世,張玉和是被奶奶拉扯大的。

斗爭形勢嚴酷的1942年,張玉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報國會??谷諔馉幤陂g,他曾在八路軍通縣大隊政治干事等崗位上開展對敵斗爭工作。

剛參加革命時,張玉和是沒有槍的,想有一把能打一個子兒的槍,也得從敵人手里奪。

可奪槍哪有那么容易?當時,從三河到峪口60里地的距離,敵人每隔二里地就設一個炮樓,一發現八路軍,立馬射擊。鬼子還迫使老百姓在路邊挖出四五米寬的深溝,目的就是不讓八路軍往山里面轉移。

張玉和堅信:“沒有槍,也可以戰斗。”

八路軍要過溝有一個辦法——在壕溝溝壁上挖“腳窩兒”。“腳窩兒”像一道暗梯,部隊官兵踩著它從溝里“拾級”而上,爬上溝沿,就能設法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挖“腳窩兒”這個任務,落到了張玉和身上。

14歲的張玉和心里沒有“怕”字。夜里,他潛入壕溝,按著雙腳落踩之處,一鏟一鏟在溝壁上挖出“腳窩兒”。行蹤要隱蔽、動作要迅速,稍不留神被敵人發現,后果不堪設想。年輕的張玉和沉著冷靜,挖出了一道堅實的“腳窩兒”暗梯,幫助部隊順利跨過壕溝。

打鬼子不光要有勇氣,還要智取。挖電線桿、切斷電路,破壞通信聯系……這些“不開槍”的行動同樣給敵人造成了沉重打擊,膽大心細的張玉和不知干了多少回,總能全身而退。

1943年9月,張玉和加入中國共產黨。盡管年紀小,但張玉和的可靠贏得了組織的充分信任。他入黨后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掩護隱蔽在村里的縣委書記尚池。張玉和與幾個地下黨員在其老叔家房下挖出可藏人的地道,以防萬一。最終,張玉和順利完成了任務。

張玉和參加革命時,正是抗戰最嚴酷的時期。家人聽張玉和回憶說,鬼子來“掃蕩”,來不及逃跑躲避的老百姓就要遭殃,就連村里有精神疾病的傻姑娘都逃不過鬼子的奸淫。

正是目睹了鬼子對老百姓的燒殺搶掠,張玉和小小年紀就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把鬼子趕出中國去!

張玉和要參加八路軍打鬼子,奶奶深知其中的危險。孫子是老太太唯一的指望,她曾用跳河尋死試圖阻攔張玉和,但最終沒能拗得過意志堅定的少年。

死神,也屢屢被他嚇退。有一次伏擊敵人,張玉和在墻上挖了射擊孔,正當他低頭裝彈匣時,一顆子彈嗖的一聲打進了射擊孔內。那是最危險的一次,如果子彈稍偏一點,他可能就沒命了。

為躲避敵人,戰士們每夜都要轉移幾處地方,常常是在墳地里抱著槍打個盹兒,然后又轉移了,“沒有一次在一個地方睡過安穩覺”。盡管如此,張玉和從未退縮。

奶奶下葬的消息傳來,張玉和犯了難——唯一的親人走了,他不可能不回來送葬;可敵人的炮樓就在不遠處,不僅自己有危險,也怕連累了前來幫忙的鄉親們。

風蕭蕭兮,在鄉親們驚詫的目光中,少年戰士現身了。那一天,他披麻戴孝,躬身執幡,作為長孫在老太太的靈柩前摔盆致禮。他撲通跪倒,給靈柩磕頭,再給安葬老太太的鄉親們磕頭致謝。

只是,沒等靈柩下葬,少年便消失在了茫茫的山野之中,留下一個義無反顧的背影……

時光荏苒,烽煙已逝。

2021年,家人幫93歲的張玉和注冊了自己的微信賬號,昵稱是“八路小張”。對于這個網名,老人很滿意。他點開自己的微信頭像,一個年輕的卡通八路軍戰士站得筆挺,敬著標準的軍禮。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李治宏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