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王朝的宮城。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紫禁城其實是在元朝宮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

在莊嚴恢弘的紫禁城地下,沉睡著距今將近800歲的元朝宮殿。

那么,紫禁城內是否還留有元代的遺跡?

當我們漫步在紅墻黃瓦的紫禁城中,抬眼看去,一磚一瓦,都在向我們娓娓訴說……這里,是我們觀察元、明、清——這三個不同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傳承與交融歷史的一個窗口。

 

▲北京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明代“斷虹橋”=元代周橋?

在故宮武英殿以東,有一座南北向的單拱石橋,橫跨在內金水河之上,俗稱“斷虹橋”

它或許是紫禁城內最年長的建筑了,極可能是元代宮城崇天門外的周橋的遺存。

 

▲斷虹橋。(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周橋是對宋、遼、金時期皇城或宮城正門前橋梁的通稱。元朝建設宮城時延續了前代規制,在崇天門外設置了“周橋三虹”。“虹”是虹形橋梁的意思,三虹,即元代在大內的正前方修了三座周橋。

明洪武初年,時任工部郎中的蕭洵奉命到元大都清理元代宮城。他是最后一批見過“周橋三虹”并留有文字記載的觀察者之一。

在《元故宮遺錄》中,蕭洵寫道:“門內數(一作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周橋’。”

現存的斷虹橋兩端呈八字形向外分開,橋面鋪砌漢白玉大石,簡樸寬敞;有望柱20根,兩兩相對,雕刻精美。每根望柱上刻有一圈連珠蓮花須彌座,座頂雕刻形態各異的石獅,石獅身上還刻有一兩只小獅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獅子造型或活潑可愛或桀驁不馴,迥異于明清時期溫順的風格,當是元代石刻。

 

▲斷虹橋石獅子。(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斷虹橋的兩頭各有兩只石抵獸。石抵獸是金元石橋特有的鎮物構件,明代橋頭改用抱鼓石。石抵獸披頭散發、身披鱗甲、造型威猛,為元代風格

后來,遭到拆除的兩座周橋上的八只石抵獸,被明代工匠制成兩副石影壁,分別放置在永壽宮和景仁宮的大門內。巧合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西城區舊簾子胡同出土的元代建筑構件中又發現了一對相同的石抵獸。

舊簾子胡同石抵獸、永壽宮石影壁底座石抵獸、斷虹橋石抵獸都是元代遺構,這也給斷虹橋是元宮城周橋提供了一個旁證。

 

▲北京舊簾子胡同出土一對元代石橋抵獸。(圖片來源: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故宮永壽宮石屏風元代底座。(圖片來源: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故宮斷虹橋元代石抵獸。(圖片來源: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不過,單憑石雕和石抵獸,并不能認定斷虹橋就是元宮城前的周橋。支持斷虹橋是元代周橋的理由,還有兩個。

首先,斷虹橋與周橋三虹的大致位置吻合。

有研究認為,元大都中軸線與現在的北京中軸線相比,大約偏西一百四五十米。斷虹橋正北曾經有元代宮殿存在,這也符合中軸線上的建筑分布特點。

明朝興建的紫禁城,在元大內基礎上整體向南遷移了約400米,把原來在大內南墻外的金水河囊括進新宮城之內,成為了內金水河。斷虹橋的位置恰恰是元大都中軸線和元宮城金水河十字交叉點,與“周橋三虹”的位置吻合。

其次,是橋梁自身的高規制。

斷虹橋長18.7米,比武英殿前三座白石橋都長;寬9.2米,比太和門前五座金水橋最中央的正橋還要寬,可見斷虹橋的規格很高,并非一般橋梁。從橋梁位置設計上,可判斷斷虹橋與明代紫禁城內其他橋梁不是同時修建的,不符合其等級標準,只能是利用元代舊有的周橋。

 

▲蜿蜒的內金水河。(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也許,修建紫禁城的明代官吏工匠,在沿用金水河之余,發現周橋也可以舊物利用,只是此地已經不是中軸線,沒有必要保留三座通行橋梁,于是拆掉其中兩座保留一座,并對保留的那座周橋進行了必要的改造,謂之“斷虹”。

當然,斷虹橋即是元宮城周橋的說法,還存在爭議。最大的反對理由認為元大都中軸線是與紫禁城中軸線重合的,在故宮中軸線西側140多米的斷虹橋不可能是周橋。可是,這又不能解釋斷虹橋鮮明的元代風格和超高的規格。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元代周橋三虹的間隔很大,超過了100米,斷虹橋是三虹中西側的一橋?

(二)一間“澡堂子”的變遷

說完武英殿的東邊,再來看看武英殿后院西北平臺上的浴德堂

浴德堂東次間后有一個磚砌拱券通道,通向一間后室。后室平面呈方形,室內四壁至頂貼滿素白琉璃面磚,上覆穹頂,頂部開窗。后墻筑有鐵制壁爐,通過石槽把室外西側的井亭水引入鍋爐,燒水后蒸氣盈滿后室。這樣的建筑,與周圍的漢家宮闕格格不入,帶有鮮明的伊斯蘭藝術風格

 

▲浴德堂浴室的穹窿頂及底部可見的鑄鐵地面。(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元代時,宮廷中已設有專門的浴室。有研究認為,浴德堂的始建年代為元代,原始功用就是浴室。在浴德堂附近地下還發掘了元代白色琉璃瓦片,琉璃釉與浴室琉璃磚相似,也與北京城發現的元代琉璃瓦相似。另外,北京崇文門外原天慶寺也有與浴德堂浴室建筑類似的元代浴室。

那么,浴德堂是怎么來的,紫禁城為什么會保留一間伊斯蘭風格的浴室呢?

通過考察新疆達勒特古城遺址的浴室、唐朝墩古城高昌回鶻浴室和元大都浴德堂浴室,可以發現羅馬風格浴室在傳入中國之初保留了原有的鍋、池分離,采用地下火炕加熱的方式,是對外來文化的直接引進,浴德堂浴室及建筑技術應是元代色目人帶入中原的文化內容之一。

 

▲浴德堂浴室燒水房的灶臺。(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那么,為什么浴德堂能在元明更迭、宮城破立之際保留下來,還囊括進了紫禁城呢?

這體現了明王朝對伊斯蘭生活方式的包容。事實上,在王朝更迭之際,明朝的精英階層中就有不少出身穆斯林,如大名鼎鼎的馮勝、鄭和等;又如出自中亞撒馬爾罕、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重用的天文學家馬沙亦黑,他長期執掌明朝的欽天監。

大明王朝并不會因為浴德堂是穆斯林建筑,就一定要拆除它。相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另一種方式將浴德堂包融進了紫禁城。

浴德堂的名字源自《禮記》“浴德澡身”一語,與洗浴無關,而是修身養德的意思。經由儒家文化的改造,元代的浴室進入了中國傳統政治敘述體系。

紫禁城中除了浴德堂,還有浴德殿(重華宮西配殿);在圓明園還有澡身浴德殿、洗心殿等題額,但都不是浴室。乾隆皇帝還有一枚“澡身浴德”小圖章。

 

▲浴德堂浴室燒水房門、 地下火炕門及渡渠。(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浴德堂在明清兩代繼續發揮實際功用,在明代是皇帝齋戒沐浴的場所。到了清代,武英殿改為修書處。皇帝召集一幫詞臣文士成立了“皇家出版社”,武英殿就是他們的“編輯部”,浴德堂則改造成了蒸紙處,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

浴德堂的變遷,充分表明了紫禁城設計與運轉中政治審美與實用功能兼顧的特點。

 

▲浴德堂浴室的井及渡渠。(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三)無形的融合與傳承,早已浸入血脈之中

橋梁、石獸和浴室都是有形的遺跡,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在紫禁城留下了更多無形的遺跡

蒙古族崛起于草原戈壁,起初并沒有宮城規劃和政治象征的意識,但在短短幾十年后,作為第三代統治者的忽必烈等人,已經能在華北平原上建起一座深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宏偉都城了。

 

▲《忽必烈畫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忽必烈這一代充分意識到了宮城在意識形態上的象征意義,整座元大都基本復制了《周禮·考工記》描繪的理想都城格局。

元代之前,還沒有一個王朝的都城是完全按照《周禮》的要求興建的,第一個忠實落實儒家經典對都城規劃要求的,竟然是游牧民族規劃建造的元大都。

 

▲元大都大明殿復原圖。(圖片來源: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官網)

元朝還沿用了北宋宮城的諸多設計理念。這表明蒙古人自覺接受了唐宋遼金繼承者的身份認知,且已迅速領會了中原王朝的都城規劃和儒家政治文化,并通過繼承和宣揚這種文化來彰顯自身的大一統王朝正統形象。

 

▲元大都和義門(今北京西直門處)甕城城門樓全景,翻拍自《元大都:1964—1974年考古報告》。(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當然了,為了突出新朝革故鼎新,明朝占領大都后,大規模拆毀了皇城建筑。到永樂四年,元代宮城徹底消失在地平線上,紫禁城在原地取而代之。

這給后人在紫禁城中找尋元代遺跡增加了諸多困難。我們尚未發現元宮城內建筑遺跡的影蹤——斷虹橋、浴德堂原本都在元宮城之外。

有形的遺跡確實寥寥,但那些無形的交融,構成了一條亙古不變的中華文脈,始終澎湃流淌在紫禁城的紅墻金瓦、日月輪替之間。

后來的明中都皇城以及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形狀,都與元宮城相同。三者東西長度和南北長度比值也非常接近。明中都宮城和北京紫禁城為了達到這一設計理念,在設計方法中沿用了元代的“里-步”換算關系。其中的連續性不言而喻。這何嘗不是一種融合,一種傳承?

元朝自覺地將自身嵌入唐宋元明清的文明傳承鏈條之中。在宮城的規劃設計上,我們就看到了那條喚作中華文脈的長河,靜水深流,從遠古流到了元明清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監制 | 閆   永  肖靜芳

審核 | 清   風

統籌 | 王彥龍

責編 | 才麗媛

制作 | 郭欣欣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u028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