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方非攝

6月13日,在第20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來臨之際,隨著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官美及其團隊的動聽歌聲響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覽展映活動在國家圖書館啟動。

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300余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聯辦。活動包括“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和“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七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講述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方非攝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旨在全面回顧、總結記錄工作開展十年來的歷程,展示豐碩成果,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覽以“工作回顧”和“工作成果”兩個關鍵詞作為內容主線,將展區劃分為上下兩篇。

展覽現場進行的鼻煙壺技藝展示。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方非攝

上篇主題為“滔滔長河”,將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作長河,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中華文脈,典冊載之”梳理了中華民族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統。第二部分“記錄建檔,保護之基”展示了記錄建檔工作的必要性、基礎性和緊迫性。第三部分“筆精墨妙,巨細靡遺”介紹了記錄工作的“3+1”工作法(口述歷史訪問、項目實踐記錄、傳承教學記錄,加上已有文獻收集),以及記錄工作如何通過影音技術手段,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系統全面的記錄建檔。第四部分“不辱使命,只爭朝夕”以時間軸形式回顧工作歷程,并展示了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中央直屬單位各地記錄工作的開展歷程與故事,見證了非遺保護工作者的初心與擔當。第五部分“年華易老 技·憶永存”總結了各類記錄成果數據,呈現了十年來成果服務與傳播方面的成績,通過照片墻的形式展示了1279位已完成記錄工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風采,通過10米長的全國參加記錄工作人員名單向4470位非遺保護工作者、專家與攝錄人員致敬。

照片墻。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方非攝

展覽下篇主題為“巍巍高山”,按照十個類別和四個主題展示記錄工作已取得的部分成果,通過成果影像與聲音,帶公眾走進非遺實踐的現場,借由成果的聯系與比較,發現中華文化的系統性與規律性,找到中華文脈千年不絕的內在邏輯,探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京繡技藝展示。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方非攝

第一部分為“十大類別展示區”,通過對非遺十大類別記錄工作成果按照主題分類進行多媒體展示,體現記錄工作成果的豐富性與差異性。第二部分為“四大專題展示區”。“先生之風”通過影像展示了傳承人配合記錄工作完成的人生最后影像,致敬他們用生命守護文化的高尚品德;“薪火相傳”通過傳承教學場景,展現“師傅手把手,徒弟心貼心”的技藝傳承圖景,見證非遺在新生代手中的煥新活力;“瓣瓣同心”展示各民族非遺瑰寶似花瓣相互依偎、簇擁綻放,體現了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程,講述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故事;“生生不息”專題展示非遺兼具古老底蘊與年輕活力,源于生活而又溫暖人心,傳承了真善美、忠孝仁義等民族精神。

現場還設置了明信片留言墻,讓公眾留下觀展感受和寄語。展覽將持續到2025年10月31日。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七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活動同日啟動,將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對第六批44部記錄工作優秀成果綜述片進行放映。展映周期為一個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路艷霞,方非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