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人在晚報撰文,云聽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曾居住在廣安門內棗林街的千佛寺。筆者對這個材料很感興趣:曹雪芹故居“十七間半”在東城,他何時何故流落到西城了?因與該作者認識,于是微信致問,希望得到更多信息。作者不睬,大概我這種刨根問底惹人生厭了。
那個材料抄自張伯駒主編《春游社瑣談》卷一中的一篇:《曹雪芹故居與脂硯齋硯》,署名“思泊”,其人即于省吾(1896—1984),遼寧省海城縣人,思泊是他的字,系中國近現代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知名學者。思泊的這篇小文僅三百余字,說到曹雪芹的,不足百字,而且把信息來源交代得很明白:所謂曹雪芹居于千佛寺,系聽友人陶北溟所說。接著又說道,徐邦達先生在一幅畫上見過曹雪芹的題詩。——全部信息僅此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條不太確定的線索。
陶北溟系收藏家,他的生卒年是1882—1956。思泊撰文時,他已經做了古人。
這個信息準確么?在同一本書的卷三里,還有署名“玉言”的一篇文章《曹雪芹臥佛寺故居》。玉言,是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筆名。這篇文章是對思泊一文的補正:“以余所聞,親聆陶(北溟)說此事者,僉言是臥佛寺”——我親耳聽陶先生說此事的人都說,(曹雪芹故居)是臥佛寺(不是千佛寺)。
周先生提供了一個證人:張次溪。張次溪證實:陶先生所說的是臥佛寺,不是千佛寺。張次溪說,他聽過不止一人這么說,不過這些人都已不在世了。張次溪又說,齊白石老人曾有一幅《紅樓夢斷圖》,上面題有一詩:“風枝露葉向疏欄,夢斷紅樓月半殘。舉火稱奇居冷巷,寺門蕭瑟短檠寒。”這首詩是白石老人辛未(1931)秋日來臥佛寺訪曹雪芹遺跡所作。張次溪還說:“最近有人給我來信,說曹雪芹故居是在大佛寺。”因而嘆息道:書經三寫,“虛”化為“虎”,更何況口耳之間,難免以訛傳訛。
周先生文中說,此前一年他曾與張次溪探訪過臥佛寺。寺在廣渠門內稍北,“臨汽車路,山門無存,遙望與人家無異。今為民居大院”?!洞河紊绗嵳劇返奈恼陆詫懹?0世紀60年代初,周先生當時看到的臥佛寺還有座大殿,“外粗完好”,殿內“四壁徒立”,一尊巨佛“枕肱而臥,覆以衾衣,滿身髹繪,剝落處見木雕也”。
這座臥佛寺,應在袁崇煥祠廟和墓堂前,如今那里已是一片樓群。周先生說,寺名以“臥佛”都是俗稱,燕京有三處,一處在西城,正名是鷲峰寺(故址在西單牌樓以西,今已不存);一處是西山的十方普覺寺。廣渠門內的這座臥佛寺,可能正名叫“妙音寺”,因為寺廟曾有一口鐘,上面鑄有“妙音寺”三字,不過不能排除這口鐘是從別處移來的。周先生說,臥佛寺所在的廣渠門,清代為正白旗漢軍守轄,而曹雪芹是內務府正白旗人,曹雪芹會不會因為有同旗的故舊在這一帶,所以才寄寓于此廟的呢?
據《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中的記載,這座臥佛寺位于廣渠門內五號,建于明萬歷年間,有殿房五十九間,附屬墳地六畝。廟內有木質釋迦佛、十大菩薩、迦葉、阿難、藥王、孔雀佛,一佛二菩薩共十九尊;泥質十八羅漢、彌勒佛、瘟神、華佗、關公、天王等二十五尊,坨沙藥師佛一尊,鐵寶鼎一座,香爐四只,磬五口,法鼓兩面,另有槐樹兩株、石碑一座。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想見,這座寺廟當初規模不小。
從地圖上看,廣渠門內的臥佛寺距蒜市口的“十七間半”不足一公里。不知道曹雪芹從哪一年開始來臥佛寺寓居的。他為什么放著“十七間半”的院子不住,偏要跑到這座荒涼蕭瑟的寺廟來棲身呢?這個時候,他大概還沒有動筆寫《紅樓夢》吧!
來源:北京號
作者:宗春啟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