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東南,小米汽車超級工廠里,超過700個機器人上崗讓壓鑄、沖壓等關鍵工藝100%自動化,200多道關鍵工序實現了對產線質量的精準監控,全球領先的一體化壓鑄產線將72個零部件打造為1個整體……智造產線上的每個靈動數字都是汽車產業升級的佐證。

 
小米將汽車定義為“智能移動空間”,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萬物互聯閉環。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昨天,“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小米汽車超級工廠,揭秘北京汽車產業如何向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持續邁進,成為更具含金量的“北京制造業第一大產業”。

智能制造

機器人上陣賦能產業升級

到北京旅游該去哪兒?在不少外地游客的攻略中,六環外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是重要一站。今年前5個月,這座工廠累計接待近4萬人次參觀,成為北京工業旅游新地標。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一輛接一輛的擺渡車載著觀眾走進汽車制造一線。“7萬平方米的車身車間里只能看到幾位工人,幾乎都是機器人在干活。”一位觀眾邊看邊數工廠里各式各樣的機器人。

小米汽車工廠引進了超過700個機器人,在它們的助力下,小米SU7系列截至5月21日累計交付超25.8萬輛,連續6個月單月交付超2萬輛。

智能制造正在加速賦能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國家布局的重要汽車產業基地,北京目前共有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8家在京生產制造的整車企業,2024年汽車與交通產業實現產值超過44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

創新助力

技術攻關鑄就產業硬實力

能干“精細活”的不只有靈巧的機器人,還有壓鑄車間里的“大塊頭”——重達718噸的壓鑄機。

它和身邊的60多個設備,形成了占地840平方米的壓鑄設備集群。過去,汽車后地板上的70多個零部件需要靠沖壓、焊接才能“組裝”到一起;而現在,這個“大塊頭”能將70多個零部件一次壓鑄成一個后地板件,焊點減少840個,整個生產耗時降幅達74%。

壓鑄的過程好比用模具做蠟燭。只不過,這“蠟液”是一種名為“泰坦合金”的材料。700攝氏度高溫的液態鋁,通過340倍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以25倍的重力加速度注入模具中,最終成型。

無論是壓鑄材料,還是壓鑄設備集群,都是小米自研的,這在國內汽車廠商中還是頭一回。“過去五年,小米研發投入1020億元;未來五年,我們還要投入2000億元。”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直言,小米汽車恰恰得益于北京的產業基礎。

汽車升級迭代需要的是創新。北京擁有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32所院校設有汽車工程專業,并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三個國家級汽車領域創新中心,智能網聯相關從業人員16萬人。豐富的創新資源讓北京汽車產業加速“駛”向前沿。

“目前,北京已形成車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技術突破和系統研發方面的領先優勢,初步建成自主可控、生態要素完備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涌現出一大批攻關成果。”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產業生態

京津冀合力“共造一輛車”

總裝車間,是小米汽車下線前的最后一站。在機器人的配合下,汽車以每76秒一輛車的速度下線。

撐起生產線快速流動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合力。一輛小米汽車身上,有22%的零部件來自京津冀地區,這也是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縮影。

在汽車產業協作上,北京正在探索與河北、天津建立跨區域合作機制,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已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當前,北京順義、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正在合力打造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推動京津冀“共造一輛車”“共建一條路”“共享一個生態”,實現地區產業梯度重構和能級提升。

“我們將按照統一規劃、協同招商、同步建設、分別管理的思路,將京津冀汽車生態港打造成為立足京津冀、輻射北方七省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保障基地,國內領先的汽車零部件測試、驗證和生產基地。”相關負責人說。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曹政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