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隨著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增加至2600立方米每秒,標志著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正式啟動。

 

7月1日,黃河將正式進入主汛期。按照規定,相關水庫水位應消落至汛限水位,騰出防洪庫容。按照安全可控、統籌兼顧的原則,結合黃河下游抗旱和中游水庫騰庫迎汛要求,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的“牛鼻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決定自6月23日起,通過聯合調度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啟動實施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科學調控水沙關系。

根據黃河中游河道來水及水庫蓄水情況,為增強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后續動力,充分發揮水庫汛限水位以上蓄水效益,并盡量減少對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的影響,結合多年調水調沙實踐經驗,綜合考慮抗旱保灌保供、騰庫迎汛、水庫排沙、河道減淤、河口生態補水等目標,本次調水調沙將歷時17天左右。期間,采用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調控為主,支流故縣、陸渾、河口村水庫相機配合的聯合調度模式,小浪底水庫最大下泄流量按控制花園口水文站4600立方米每秒左右運用;綜合考慮水庫排沙減淤和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生態,控制花園口水文站含沙量峰值不超過359千克每立方米。

黃河調水調沙是調節黃河水沙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2002年以來,黃委在大量科學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抓住可能時機,持續開展黃河調水調沙。23年來已累計實施29次調水調沙。通過水庫攔沙和實施黃河調水調沙,實現了小浪底水庫以下全線沖刷,確保了下游河床不抬高;初步遏制了黃河下游河道主槽不斷萎縮的狀況;大大延長了小浪底水庫使用壽命,防洪減淤效益顯著;有效改善了河口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多,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

本次黃河調水調沙將力求實現多贏目標:滿足下游保灌保供需求,保障后期抗旱用水安全;維持黃河下游中水河槽;實現水庫排沙減淤,優化水庫淤積形態,并盡量減少對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的影響;實施黃河生態調度和三角洲生態補水;進一步探索水庫、下游河道以及河口泥沙輸移規律。黃河調水調沙作為治理黃河水沙問題的關鍵舉措,對實現黃河長治久安和流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本次黃河調水調沙流量大、持續時間長,黃委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制訂預案,超前安排部署,于6月15日分別向山西、陜西、河南、山東4省防指、河務局、三門峽庫區各管理單位、有關水庫和電網管理單位提前發出通知,通報有關情況,并對組織領導、水文監測預報、水庫運行、查險搶險、涉水安全管理、原型觀測、電網協調、洪峰增值防范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切實做好調水調沙期間各項水旱災害防御工作。

調水調沙期間,黃委將密切關注天氣形勢變化,及時滾動分析水雨情,加強應急值守和防汛會商,強化水庫實時調度,加強工程巡查防守,保障調水調沙順利進行,確保人員安全和工程安全。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中國水利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