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期全球最受矚目、熱度最高的資產,莫過于穩定幣了。中國香港將于8月1日實施《穩定幣條例》,率先開始全鏈條監管穩定幣,互聯網大廠紛紛“搶灘”入局穩定幣。受利好消息面影響,穩定幣相關概念股近日表現活躍。
全球多地穩定幣立法推進,穩定幣行業有望實現合規發展,在應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延伸,國際貨幣金融博弈有了新賽道。不過業內人士提示,也要關注科技創新政策落地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容易引發系統性崩潰等風險。
穩定幣利好消息密集釋放
穩定幣市場再傳最新動態。6月24日,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穩定幣條例》將于8月1日生效,屆時金管局將開始接受牌照申請;目前正就落實條例的具體指引進行市場咨詢,爭取盡快訂立指引。
今年5月,香港立法會通過了《穩定幣條例草案》。業內對此評論稱,這標志著香港穩定幣從探索階段已經邁向規范化發展階段,穩定幣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金融博弈的新賽道。實際上,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擁抱虛擬資產創新,2024年7月,香港特區金管局公布了首批3家穩定幣發行人沙盒參與機構,京東幣鏈科技、圓幣科技與渣打銀行成為第一批“吃螃蟹者”。
香港注冊數字資產分析師學會董事于佳寧認為,香港作為港幣與離岸人民幣的雙重結算中心,率先建立穩定幣準入機制意義重大。此舉有助于建立以區域貨幣為錨定單位的清結算替代方案,服務“一帶一路”等多邊經濟帶的支付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在區域貿易場景中,如東盟、非洲、拉美等地區,由于本幣使用范圍有限,美元或歐元清算往往帶來外匯波動與監管協調問題。”于佳寧說,在這種情況下,以港元、離岸人民幣或區域貨幣錨定的穩定幣,作為跨境結算單位,可在特定區域內形成封閉式清算回路,降低對主權貨幣體系的依賴并提升本地資產的流動性價值。
據了解,穩定幣是一種錨定真實資產的加密貨幣,其價值通常與某種法定貨幣、商品或其他資產掛鉤。不同于比特幣的價格大起大落,穩定幣價格相對穩定,這使其在數字貨幣領域中具備一定的貨幣屬性。截至目前,美國、歐盟、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將穩定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嘗試。
穩定幣搭建了傳統資產和虛擬貨幣的橋梁。打個比方,穩定幣好比游樂場里售賣的游戲幣,用戶可以用現金也可以用黃金等資產來兌換,有了穩定幣后就能方便地參與比特幣、以太幣等各種虛擬貨幣或虛擬資產的交易中,提高效率、提升體驗。最后離場時,用戶可以把它兌換回現金或其他資產,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因為錨定了兌換比例就穩定了價值,其價格相對虛擬幣會更加穩定。
互聯網巨頭搶灘穩定幣市場
在監管立法背景下,多家機構互聯網大廠也公開表態將“入局”。
螞蟻集團聞風而動,披露旗下螞蟻科技和螞蟻國際兩家獨立子公司正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此前,螞蟻集團已參與香港金管局名為Ensemble項目沙盒。2023年8月,螞蟻數科在香港發行了首個跨境新能源實體資產RWA(現實世界資產通證化),支持巡鷹出行、協鑫能科等內地企業完成實體資產數字化并上鏈。
京東幣鏈科技更早入局,其穩定幣項目已進入香港穩定幣沙盒測試的第二階段。據京東幣鏈科技對外透露,計劃發行的京東穩定幣基于公鏈并與港元或美元等法幣1︰1掛鉤,第一階段暫定發行的是港元和美元錨定的穩定幣,具體情況基于監管及市場需求而調整,測試場景主要包括跨境支付、投資交易、零售支付等。
人民銀行近期的最新表態,將市場對于穩定幣的討論推向新高峰。6月17日在上海舉辦的陸家嘴論壇上,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首次公開提及穩定幣,他表示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等新興技術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穩定幣蓬勃發展,實現了“支付即結算”,從底層重塑傳統支付體系,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條,同時對金融監管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全球監管協調短板待補齊
值得警惕的是,不同類型穩定幣的運作機制差異顯著,風險特征也各異。于佳寧告訴記者,算法穩定幣依賴交易激勵和市場套利維持價格錨定,不依賴真實資產儲備,缺乏穩定的底層價值支撐,一旦市場預期逆轉容易引發系統性崩潰。韓國Terra區跨鏈項目就是前車之鑒——其算法穩定幣UST在20225年5月崩盤,導致400億美元市值在一周內歸零,并引發整個加密市場長期低迷。
全球監管協調短板也亟待補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穩定幣已進入立法程序,其理論基礎和運行特點對傳統貨幣金融體系提出新的挑戰。于佳寧進一步表示,當前全球范圍內對穩定幣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需建立以法定金融秩序為基礎的規范框架,包括落實差異化監管、強化兌付披露、引導資金配置及推動跨法域監管協作,避免穩定幣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灰色地帶與風險擴散點。
展望穩定幣未來,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提示,人民幣穩定幣有可能面臨跨境流通的障礙,存在潛在管理挑戰,匯兌成本也是影響穩定幣應用前景的重要因素。
對于投資者來說,博通咨詢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數字貨幣板塊歷來波動劇烈,穩定幣行業仍面臨監管政策不確定性的現狀,例如香港首批穩定幣牌照發放、具體牌照發放標準等,如果后續政策落地進度不及預期,可能對概念股產生負面影響,投資者應密切關注行業政策動態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相關企業基本面,要合理控制投資風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潘福達,袁璐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