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留學季,詐騙陷阱就像隱藏的暗礁,專等毫無防備的學生和家長“觸礁”。換匯詐騙,冒充公檢法機關聲稱學生涉案需要交保釋金,謊稱留學國家政府需要審查資產……北京警方梳理了三類為海外留學生“量身定制”的騙局,提醒留學生及其家人提高警惕。
利用兌換外匯詐騙
今年1月,在英國留學的張某因急需兌換英鎊繳納學費,便在留學生群里發布了求助信息。很快,群里有人回復稱能通過特殊渠道快速兌換,張某隨即添加了對方的聯系方式。對方要求張某先轉賬,再將英鎊轉到張某賬戶。在各種“話術”誘導下,張某多次轉賬累計達58萬元,卻一直沒有收到英鎊,方知被騙。
冒充公檢法人員收取保釋金
在美國留學的李某接到自稱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聲稱李某涉案,要求其盡快向公安局投案并配合調查。隨后,電話轉至“國內某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對方告知李某涉及一起重大跨國洗錢案件,正被美國警方通緝,需要繳納保釋金才可以避免被采取強制措施。驚慌失措的李某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向對方轉賬達173萬元,之后便再無法聯系上對方了。
冒充使館人員審核資產
今年4月,吳某接到自稱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警方辦案查獲的護照中發現了吳某的護照,懷疑吳某涉及犯罪,后將電話轉接至所謂的國內公安機關。對方線上提供了虛假法律文書,稱經過調查雖已排除吳某涉案嫌疑,但留學國家政府需要重新審查資產和存款證明,誘導吳某聯系在國內的家人,讓家人向指定賬戶轉賬。轉賬完成后,對方便將吳某拉黑。
警方提示:遇事先向官方核實
警方提示,中國駐外使領館、國內公檢法機關絕不會通過電話、社交軟件要求轉賬、繳納“保證金”“保釋金”,也不會以“涉案”為由索要銀行賬戶信息。
海外留學生接到類似電話或信息,應立即掛斷并通過使領館官網、國內公安機關官方渠道核實,切勿輕信“視頻審訊”“偽造文書”等套路。涉及留學費用、資產證明等操作,務必與學校、留學機構官方人員當面或通過官方渠道確認,不向陌生賬戶轉賬。兌換外匯也要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切勿在社交群中輕信“私人換匯”“特殊渠道”。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孫瑩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