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防暑不僅要“避熱”,更要科學管理“冷熱切換”。如果做不好環境溫度的平穩過渡,就有可能出現所謂“冷中暑”的情況。
為什么會出現“冷中暑”?
高溫天里常說的“冷中暑”,并非醫學上的正式中暑類型。
它指長時間處于低溫空調環境后,突然進入高溫戶外時,身體無法迅速啟動散熱機制,血管急劇收縮擴張,加重心臟負擔,身體因溫差過大出現的類似中暑的不適反應。嚴重者可能誘發頭暈、胸悶甚至心腦血管意外。
防范“冷中暑”有“三要”原則
1. 空調溫度要合理:建議設定26℃左右,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
2. 進出空調房要緩沖:從室外進入空調房前,先在陰涼處休息5分鐘;出門前提前10分鐘關空調,讓身體適應溫度變化。
3. 通風換氣要定時:每2—3小時開窗通風15分鐘,避免密閉空間空氣污濁。
防范“冷中暑”還要“三忌”
1. 忌冷風直吹:避免空調、風扇直吹頭部或后背,尤其出汗的時候,可設置擋風板。
2. 忌久坐不動: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肌肉僵硬。
3. 忌貪涼飲冷:少喝冰鎮飲料,35~40℃的溫水更利于散熱;冷飲會刺激腸胃,加重身體負擔。
此外,重點人群需額外防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溫調節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和兒童,在空調房時建議穿件薄外套,能有效避免受涼和體溫調節紊亂。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