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5點40分,隨著道德與法治科目考試結束,北京2025年中考正式收官。在中考成績放榜后,海淀學子們將迎來不同的境遇:成績理想的學生渴望乘勝追擊,向著更高學府發起沖刺;成績欠佳的學生則期盼抓住志愿填報機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學校,實現未來的逆襲突圍。
眾所周知,一所優質學校的選擇,不僅關乎未來三年的學習質量,更成為叩響理想大學之門的關鍵鑰匙,這也讓海淀家長們將擇校列為當前頭等大事。在眾多選項中,清華附中志新學校近兩年憑借三大硬核優勢,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最優解。
一、頂配師資矩陣+雙校資源賦能,打造黃金教育生態
常言:名師出高徒。優質教育資源核心在于優秀師資。清華附中志新學校深諳“師資”是核心競爭力。在海淀教委統籌下,依托清華附中本部,整合集團頂尖教學與管理資源,大力引進特級、正高級等高端人才,并加大調入優秀師資力度,全面賦能志新學校。目前已組建完成了一支“王炸級”教師團隊:以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為領軍人物,搭配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師資配置遠超普通公立學校平均水平,為學生構建系統化、專業化知識體系提供堅實保障。
學校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獨特的資源整合能力,更為其教育實力注入獨特優勢。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的鋼鐵學院附中,彼時便承載著為國家戰略資源研究培養人才的使命,積淀了濃厚的理工學術氛圍。現在,學生不僅能享受“頂配”師資,更能獲得清華附中教育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的雙重資源加持,形成獨一無二的教育生態。
在學術高度方面,現在的清華附中志新學校不僅擁有眾多具備高級職稱、擔任學科帶頭人的優秀教師,憑借專業領域深厚的造詣,為學生提供高水準的知識引導。在師資數量方面,學校合理把控師生比例,充足的師資儲備確保在各類情況下都能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在教研探索方面,更是依托清華附中與北京市海淀區進修學校兩個教育集團的聯盟,定期開展聯合教研、課題攻關與資源共享,持續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注入強勁動能。
在師資結構上,學校精心打造“老中青黃金梯隊”:資深教師憑借多年中高考命題研究經驗,精準錨定考點;中年教師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教學案例,高效突破知識難點;青年教師則以創新教學方式和年輕化視角,更易構建“同齡人話語體系”,有效縮小代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配的成長指引。
二、高研實驗室+項目制學習,點燃興趣驅動引擎
教育實踐表明,興趣驅動的自主學習比填鴨式灌輸和機械刷題更能讓學生高效、全面地掌握知識,尤其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踐應用中效果顯著。隨著高考改革推進,物化生學科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也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此背景下,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實驗室與課堂融合,成為教育探索的新方向。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積極順應這一趨勢,打破傳統教學桎梏,構建“實驗室即課堂”的創新學習模式。在硬件設施上,學校配備遠超普通公立校的“高研實驗室”。學校斥資打造的“化學綜合高研實驗室”與“生命科學高研實驗室”已進入課題研究階段,“物理綜合高研實驗室”和“天文地理綜合高研實驗室”也在緊鑼密鼓籌建中。
( 化學綜合高研實驗室正式啟用)
這里并非傳統的教學實驗場所,而是專注挖掘學生科研潛力的創新平臺。學生可以在實驗室中動手實踐,從實驗現象中探索規律,再將規律提煉為理論知識,與考試內容相結合。這種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深入理解學科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劉建鈺校長關注學生使用高研實驗室情況)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學生利用高研實驗室設備做出的反應結果)
同時,學生更可以在對應科目的導師指導下,參與前沿探究性實驗項目,從確定選題到開展研究,歷經數月甚至兩年,即使面臨失敗風險,也能在過程中淬煉科學思維,培育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
三、成志學堂+貫通式培養,鋪就拔尖人才之路
“獨行快,眾行遠”,清華附中志新學校深知,拔尖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個體的突破,更是群體共同進步的過程,而其形成的頭部效應更能帶動整體水平提升,激發良性競爭氛圍。2024年,由清華附中本部發起并參與,聯合“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和“清華附中學院路學校”成立“清華附中成志學堂”(簡稱“成志學堂”)。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與本部共同打造成志學堂)
“成志學堂”通過三校“師資共享、教研同步、考試同標、活動同頻”,使清華附中先進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良的育人效果進一步擴大影響,為海淀區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發揮更大的名校力量。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與本部實現化學科目的一體化教研和集體備課)
(清華附中原語文教研組長徐慧琳每周指導志新學校語文組集體備課)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在清華附中教育集團指導下,依托“成志學堂”平臺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在“基礎-拓展-拔尖”課程體系中,基礎課程確保國家及北京市課程要求扎實落地;在集團資源支撐下,專門開發了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創客、強基、專項提升等拓展課程;拔尖課程重點整合清華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專家、實驗室等社會資源,開發高研課程、學科競賽、科技發明創造等內容,并通過中學與大學/科研院所貫通與聯合培養模式,在高校專家深度參與指導下,系統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與創新能力。
(2025年清華附中志新學校首次斬獲海淀區中學生校際辯論賽亞軍,并將代表海淀區參加北京市級比賽)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高2024級學子李昕煬,獲第二屆北京市中學生跨年演講活動特等獎)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學生參加2024年國際教育機器人大會比賽并獲獎)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學生參加2024年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總決賽并獲大獎)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參加2024年全國青少年定向錦標賽并獲冠軍)
簡言之,從師資到資源,從課堂到實踐,從個體到群體,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在進入清華附中教育集團后發展迅速,已經構建起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體系,在傳承清華精神與文化底蘊的同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實踐機會和個性化培養方案,助力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競爭中不斷突破自我,實現卓越成長。而清華附中志新學校為海淀學子搭建通往理想大學的高速通道,已成為海淀升學志愿填報的理想選擇。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