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西城區白紙坊地區的宗玉田今年95歲了,他有個習慣,隔一段時間就要翻翻他的寶貝。全家人都知道,這些東西除了老人自己,別人輕易不能動。有什么價值連城的寶貝嗎?仔細一看,有老人的離休證、單位的大合影,還有一張,是老人在河北省阜平縣工作時的宣誓證明。
證明薄薄一冊,上面畫著工人形象,落款時間是1949年11月。里面,則是手寫的各種事項。宗玉田的故事,與這份宣誓證明息息相關。
“我1945年在宣化參加的八路軍,那年才十五,是個半大小子。”
別看老人已經年邁,但說起話來聲如洪鐘,思路清晰。他笑言:“我的抗戰歲月從跑腿開始。”
“誰能去送信,這個工作可不簡單吶,要膽大、心細,還得能跑。”
連長話音未落,宗玉田搶著答應:“我不怕,我腳力強,多遠、多險,都能保證完成任務。”
從那時候起,這個虎頭虎腦、遇事爭先的“娃娃”就擔負起了跑腿、傳話、送信的工作,并且在革命一線練就了過人的本領。
“我們打宣化縣城,敵人的子彈貼著我腿肚子過去了,差點兒就掛彩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戰斗中,他瞅準機會,向敵人的機槍手還擊,并協助戰友發起多輪進攻,最終取得了那場戰斗的勝利。
“鬼子太兇殘了,上了戰場,我才懂得什么是保家衛國。對于來之不易的勝利,倍加珍視。”宗玉田說。
盡管參加抗戰的時間不長,張家口、宣化等地都留下了他戰斗的足跡。抗戰勝利后,宗玉田被分配至晉察冀邊區財政部印刷廠當工人,和戰友、工友們一起印起了邊區貨幣。
“我們廠承擔著印邊區貨幣的重任,機器不停、人換班,大家干得熱火朝天。”
和一般工廠不同的是,每一臺印鈔機旁,都豎著一桿槍,宗玉田和工友們隨時準備著拿槍御敵。
“那會兒,土匪、國民黨經常打廠子的主意,只要接到消息,全廠就進入戰備狀態。”
老人一邊揚著手,一邊描述著當時的場景。里三層外三層的工人護著機器,最里層的技術骨干則緊盯印出的邊區票,保證不出差錯。
“每個人都有這個覺悟,印刷設備比命都重要,一旦有人來搞破壞,我們所有人與廠子共存亡。”說起幾十年前的事,老人的話依然擲地有聲。
被宗玉田視若珍寶的宣誓證明,恰是這一時期的見證。1949年11月,因工作需要,他和部分工友奉調進京,這份證明,就是他進京時填寫的。
服從分配、遵守紀律、努力工作、學習文化……帶著這樣的誓詞,宗玉田從此扎根印刷系統,在北京人民印刷廠、白紙坊印刷廠等多地任職,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離休后,老人積極參加社區活動,關心國家大事,并教育子女和孫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知足常樂。
“我常給家人看當年繳獲的日軍飯盒,就是讓他們知道,國家強大了,百姓才能吃上安生飯!”
逢年過節,子女、孫輩都來看望老人,爭相要帶宗玉田出去吃頓飯“改善改善生活”,可老人總是擺擺手,笑著說:“能吃上紅燒肉、燒豆腐,就是頂好的伙食啦。這都是黨和國家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才得來的呀,知足!”說到此處,室內回蕩起他爽朗的笑聲。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張驁,方非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