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國有企業在其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國家工業密碼》一書以國有企業工業文化遺產為起點,用52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回顧了國有企業打造國家工業體系的艱辛之路。

探索中國現代工業體系路徑

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要如何建設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用七十余年的實踐,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第一,需要建立一個有志于實現工業化的有為政府。1896年,剛剛經歷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李鴻章,在訪問德國時向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第一任首相)咨詢強國之略。作為中國第一次工業化嘗試,洋務運動只是靠幾個洋務派官員小范圍發動,缺乏中央政府的統一規劃,與幾乎同時起步的日本成效相差萬里。直到新中國成立,一個統一的、有志于實現工業化的中央政府才真正建立起來,其強大的社會資源調配能力,為建設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選擇。這一選擇一方面是基于在短時間內改變一窮二白落后面貌的訴求,另一方面則是受到當時蘇聯的深刻影響。該書絕大部分篇幅都在講述國防、能源、鋼鐵、建筑、交通、汽車等重工業領域的故事,這與國家早年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選擇息息相關,也反映出國有企業為執行國家戰略而形成的布局結構特點。書中也展現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零起步的征程,奠定了今天我國數字化的基礎。

第三,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優勢。1991年蘇聯解體后,“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停工,黑海造船廠廠長黯然說道,“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書中有張“殲—15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配圖,如今“瓦良格號”已被改造成了“遼寧號”。憑借舉國體制,中國創造了“兩彈一星”、大慶油田、南京長江大橋等一系列工業奇跡。

第四,中國特色的產業隊伍建設。黨建引領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鐵人”王進喜用身體攪拌泥漿壓制井噴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言壯語,激勵有志青年的報國熱情。正是有了全國工人和科技工作者不畏艱苦的努力,在20世紀60年代初面對外國專家的撤離和合同的終止,中國自力更生把工業體系堅持下來并發展壯大。

第五,改革開放跨越發展。中國抓住技術換代機遇,發揮大市場的優勢,打開國門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建設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在聯合國統計的五百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二百二十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工業增加值從改革開放前占全球不足5%到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30.2%。《國家工業密碼》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展現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艱辛與成就。

在高質量發展中再創輝煌

當前,西方霸權對中國的崛起極限施壓,妄圖延緩中國工業化進程。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面對新形勢,國有企業更是重任在肩,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率先示范、主動擔當,發揚《國家工業密碼》中所揭示的奮斗精神和創新意志,在高質量發展中再創輝煌。

第一,推進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央企70%的資產集中在傳統產業,以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成為央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最近,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和電信運營商等數十家央企宣布,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全面接入企業自有的AI大模型,加快數據驅動數字化轉型步伐。

第二,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央企以突破“卡脖子”技術為使命,揚長補短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傳統產業領域的國有企業加大戰新產業培育和開拓力度,例如中國三峽集團布局新能源,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企業;東風公司不斷加快從傳統燃油車企向新能源車企轉型;兵器工業集團正在將紅外成像技術與量子技術進行深度融合。近年來,醫藥、食品等輕工業領域的國有企業加快布局生物技術;鹽業企業紛紛利用廢棄鹽穴發展新型儲能;部分造紙企業則瞄準新材料領域發展。一些國有企業還從投資的角度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第三,發揮國有企業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樞紐作用。新型舉國體制誕生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加強調市場調節的作用,在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中凝聚多元主體創新合力。國有企業強化使命擔當,牽頭構建創新聯合體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為民營企業提供廣闊的產業合作和市場應用平臺。同時,國有企業在產學研用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不僅關注近期可以產業化的技術,還將眼光放到未來產業技術的培育上,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的引領者。

第四,重視產業團隊與人才的建設。該書中每一個故事不僅言之有物,而且見物更見人,每一件大國重器都是由科技領軍人物和大國工匠的心血凝成,離不開成千上萬產業工人的托舉。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更需要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在2025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這本書的出版向讀者展現了國有企業在國家工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回顧過去的同時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希望該書能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的路標之一,聚合有識之士,擁抱偉大時代。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鄔賀銓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