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意度是檢驗群眾工作的“晴雨表”。各類滿意度調查豐富了群眾表達意見的渠道,不過從媒體報道中筆者發現,這一工作有時候也頗為讓人不滿意。
或是應付了事。有些調查“問題一成不變,年年相同”,一些地方平時不下功夫,臨近調查才在網上東拼西湊些問題,充滿了套路化、模式化的痕跡。
或是討要好評。一些調查在問題設計上具有誘導性,似乎早就框定了受訪者的回答方向。更甚的,通過“上門勸導”等方式追著群眾要“好評”。
或是忽視差評。部分滿意度調查沒有接地氣的走訪,更沒有形成閉環的問題解決方案。對群眾在問卷中反映的突出問題,解決辦法不多、效果不佳。
滿意度調查,是手段不是目的。客觀講,群眾工作千頭萬緒,一些公共政策難免“眾口難調”,讓所有人百分百滿意幾乎不可能。這恰恰是推進群眾滿意度調查的動因。說白了,滿意度調查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群眾的“不滿意”。傾聽“不滿”,進而發現背后的問題、找到存在的不足、補齊工作的短板,最終解決急難愁盼,贏得“滿意”,這才是應有的行事邏輯。只盯著“滿意”,而忽視了“不滿意”,就是“買櫝還珠”了。
“不滿意”是改進工作的新起點,這個道理不難懂。但為何還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一是“心虛”。個別干部兩腳不沾泥,調研“過水面”,不懂群眾所思所想,就怕群眾說岔了,于是百般防范。二是“怕事”。一些人既怕承認不足臉面無光,更怕直面問題,整改起來麻煩,于是對“差評”置若罔聞、拒絕“三連”。三是“唯上”,動不動就教群眾“說好話”,本質上是為了讓上級“聽好話”,給自己添彩。
滿意度調查直面基層,這一過程中展現的工作作風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滿意”不可怕,不重視群眾意見才是真問題。不然看似滿意了,實則不滿會慢慢累積。反過來,務實一些,多點問題意識,今日今時的“不滿意”,明日明時也會變為“滿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何若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