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XX,可上門代打”“北京朝陽有上門護士么”“居家即可輕松變美”……正值暑期,水光針等醫療美容項目成為不少年輕人熱衷嘗試的“變美捷徑”,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醫美服務并非在正規醫療場所進行,而是轉移到了家中、酒店。“上門醫美”看似實惠便捷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某平臺的上門打針廣告
現象:“上門打針”攬客用“暗語”
“北京居家水光,持證上崗,價格透明。”短視頻平臺上,有帖子曬出正在給客戶臉部注射水光針的視頻,視頻中女子一側面頰上像被叮咬了密密麻麻的蚊子包。
所謂“水光針”,是一種注射在面部真皮淺層的針劑,近年來受到求美者熱捧。記者注意到,除了上門注射水光針,還有上門注射瘦臉針、溶脂針、美白針等醫美針劑服務。
社交平臺上像這樣宣傳“上門打針”醫美服務的圖文、視頻、二手商品不在少數。為了防止被平臺限流,發帖人有時會用“上門biu”“上門ym”“北京接biu”等關鍵詞來代替“注射”,并拍攝醫用注射器的照片作為暗示。
記者以顧客身份詢問多位提供此類服務人員,其中有人表示不售賣產品,只提供代打服務,上門打針手工費基本在500元左右不等。
不少發帖人自稱是醫務人員或“正規醫院護士”,有人稱自己有十余年的注射經驗,手法專業,還曬出了“護士證”封皮。但當記者表示想查看對方是否有合法從業證時,有人避而不談,有人則表示自己的證件被扣在單位,無法向記者展示。
在記者加入的一個醫美交流群里,還有群友表示,只要找她買貨,就可以介紹醫生護士上門,提供“一站式服務”。
“一般在網上能找到的,都不具備合法醫美資質。”一名醫美從業人員告訴記者,上門向消費者開展輕醫美服務,目前已成為圈子里的常態,不過,有正規執業資質的人士相對謹慎,只挑選熟客服務,不會冒著被吊銷執照的風險去給陌生人打針。
調查1:“自給自足”更劃算
為何不去正規醫院或醫療美容機構注射,而是要找人上門“代打”?記者了解到,一些消費者認為實體機構注射醫美產品價格較貴,還需要面臨充值推銷,而現在很多醫美針劑可以從網上輕松購得,自己購買產品再找人注射更劃算。
經常做醫美的女孩可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美容機構注射一款水光針產品的單價約為3000元,而同款產品在網上只賣千元出頭,就算是加上代打的手工費,整體花銷還是遠遠低于去機構進行注射的價格。
可可注射的這款水光針劑在網上隨處可見。當記者詢問其中一商家,產品來源和是否是正品時,客服表示產品有國產和進口兩個版本,假一賠十,可以掃產品二維碼驗真假。“我們是供應商,和我們合作的醫美機構就有幾百家。”客服表示。另一家店的客服告訴記者,其售賣的版本非進口也非國產,是“國外美容院線在用的本土版本”。
社交媒體上,不少自行網購醫美針劑的顧客互相交流著鑒別真假的經驗。“前兩天買了一個,感覺是假的,幫我看看這個。”“仿品針頭顏色淺,正品是深藍色的。”......
調查2:“手打”教程遍地開花
記者注意到,網絡平臺上除了隨意售賣的醫美產品可為消費者“提供貨源”外, 還有不少“滾針、手打”簡易教程,更是讓很多求美者放松警惕。
“如果你還沒有在家自己biu水光針的話,就已經out了。”在一個售賣水光產品的直播間里,主播拿著注射器,對著自己的臉比比劃劃。見有網友評論說怕疼不敢對自己下手時,主播稱“有手就會”“只要敢下手了,就必成。”評論區也有網友現身說法,表示注射水光針非常簡單:“我第一次也不敢,其實很簡單,越來越熟練。”
“今天我在家里1:1復刻院線機打水光流程。”另一名博主手持家用水光機,展示在家中注射水光針的過程。敷完麻藥貼后,博主用碘伏和生理鹽水擦拭面部,便開始用機器在臉上注射自己復配的兩款產品。“只有這樣深層機打,才能幫你改善深層皮膚問題。”博主強調。
“這波操作,讓一個醫學生看得頭皮發麻。”“這臉遲早感染,無菌觀念一點沒有。”評論區有不少網友質疑。但博主一邊反駁,一邊推銷著自家櫥窗售賣的水光機器和產品。
記者查詢發現,根據國家藥監局相關規定,“Ⅲ類醫療器械”的產品才能用于注射。但在某電商平臺,一個妝字號水光產品的評論區中,卻顯示不少買家將其用于注射,并曬出針頭和注射器照片。“一個月一次,醫生代打,皮膚棒棒的。”有用戶在買家秀中這樣說。
就職于國內一家知名醫美原料生產商的李先生告訴記者,按照《醫療器械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等規定,網售醫療器械有嚴格要求。但記者注意到,大量銷售醫美針劑的博主和商家并沒有公示醫療器械網絡銷售備案憑證和醫療器械售賣資質,有些商家甚至只展示了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
案例:非正規場所內醫美頻頻“失手”
目前,各地衛健部門持續對各類非法上門醫美注射行為進行打擊,但非法注射操作場所比較隱蔽,監管部門難于發現,往往是發生意外事故后才會案發。現實生活中,“美容變毀容”的案例不勝枚舉。
北京三中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馬女士在酒店房間接受了無行醫資格的張某對其進行頭部玻尿酸注射。過程中,她突感劇烈不適,左眼視力模糊,隨后被緊急送醫。經診斷,馬女士因玻尿酸誤注射入血管,造成“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腦動脈栓塞引起的腦梗死(左頂葉)、左眼動脈阻塞、左眼視網膜血管阻塞、左眼失明等”。馬女士損傷程度綜合評定為重傷二級。法院認定張某并無醫生執業資格,屬非法行醫,其行為已構成非法行醫罪。最終,法院判處張某有期徒刑1年3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
即使是醫務人員脫離正規執業場所開展醫美服務,也會“失手”。另一起發生在朝陽的案件中,金女士在李醫生家中接受了膠原蛋白水光針注射,不料注射后出現發燒不適又并發其他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經司法鑒定,金女士構成十級傷殘。法院認為,李醫生作為執業醫生,違反法律規定,未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從事相應的醫療活動,造成金女士十級傷殘,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并賠償金女士各項經濟損失共計23萬余元。
風險1:缺乏無菌觀念 “培訓三天就敢拿針往臉上扎”
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聶學律師曾代理過大量醫美維權案,她告訴記者,注射美容明確屬于醫療美容范疇,操作人員必須具備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質,同時必須在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所備案憑證”的場所內進行。
“僅擁有護士證是不能從事相關操作的。”聶律師介紹,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實施注射美容的人在具備執業醫師資質的基礎上,還要有醫美或整形相關從業經驗,取得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質,并在衛健部門及行業協會備案。醫美機構如需提供注射美容類服務,亦須獲得衛健部門批準備案,并明確項目范圍。
“培訓三天就敢拿針往人臉上扎,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聶律師表示,有些操作人員缺乏無菌觀念,不了解面部解剖結構,可能連藥品說明書都沒正經看過。她補充道,即使是合法合規的注射材料,也對注射層次、部位有明確要求。“按照藥監部門的審批,很多產品只能打在鼻唇溝,但非法行醫人員覺得‘這里打一下飽滿點兒好看’,就隨便打。”
“如果打的部位不對,消毒又不嚴格的話,人體組織就會產生排異反應。如果再夾雜細菌感染,會局部形成肉芽腫,越長越大,皮膚下面坑坑洼洼,還發紅發癢,特別難受,只能開刀取出。如果誤入血管,還可能造成失明的惡果。”聶律師見過不少慘痛的案例。
風險2:維權難度大 “打完就走,打出問題找不到人”
從聶律師接觸的當事人來看,很多人都是在直播間聽了銷售人員介紹,見效果宣傳得非常好、有案例、價格也優惠,因此特別心動,就通過微信約了時間地點,打完了就走,打出問題卻找不到人。
很多受害者甚至不知道是誰給自己打的針、打的是什么產品。“做直播的人和來注射的也不見得是同一個人,即便能找到注射人員,也要花費高昂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
“沒有病歷,沒有記錄,甚至微信聊天記錄都沒有保存。”聶律師說,一些當事人常常在打針一段時間后才出現問題,這時早已聯系不上對方。即使費盡全力找到了人,“誰能證明就是他打的?打的是什么產品?產品是哪里來的?是否是這次打針造成了問題?”沒有病歷和其他證據,連去法院立案都成問題,更別提做傷殘鑒定或獲得賠償了。
聶律師說,有的顧客可能不止打了這一次針,前后還打過別的,所以就需要去司法鑒定是哪一次注射造成了傷害。如果什么證據也沒有,就無法進行司法鑒定,更無法證明對方過錯和相應的因果關系。
提醒:無證醫美 輕則民事賠償重則被追究刑責
“追求美麗是人之常情,醫療美容技術也為許多人帶來了希望和改變。但是醫美本質是醫療行為,存在一定風險。”北京市三中院法官欒廣萍提醒,廣大求美者一定要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和執業醫師,審慎辨別機構和人員是否具有適格資質,避免盲目跟風。
相關案例也為美容機構、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無證從事醫美行為,造成就診人權益受損的,不僅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中國消費者協會也曾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可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查詢商家資質、執業醫師資格等信息。在醫療美容前,應當對所做項目的信息和內容充分掌握,知悉該項目的風險性與禁忌癥。要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觀、理性地做出選擇,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視風險隱患。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徐慧瑤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