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減輕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料負擔?國家再出惠民新政。近日,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文,將為中度以上失能老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這是國家層面首次以消費補貼的形式,直接支持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
常言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眾所周知,照護失能失智老人很難,既難在它是一件專業的事,導尿、壓瘡、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多數搞不定,也難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得閑。照護者不僅辛勞,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居家照護不易,交給社會機構行不行?目前來看,社會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且收費不低。對于失能老人及其家庭而言,可以說,怎么選擇都很糾結。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痛點”。數據顯示,我國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中,約有3500萬人失能,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800萬左右。近年來,我國建立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明確對經認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家庭養老支持服務。但現有社會救助和福利保障對象主要集中在特困老人及部分經濟困難的失能老人,保障范圍較窄、標準不高;加之不少老人經濟條件較差,難以自費承擔養老服務。面對失能老人照護服務必將成為社會“剛需”的現實,本次“國補”覆蓋居家、社區、機構三大服務場景,不僅包括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務,也包括康復護理、日間托養、長期照護與喘息服務等多樣項目,意在讓真正有需要的家庭“用得上、用得好”,是對現實“痛點”的針對性回應。
除了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本次制度創新也是在探索一種更具效率的養老保障思路。相較于傳統單一的資金扶助或機構建設,消費補貼從“供給側”入手,以服務消費方式直接面向個體,相當于用消費方式撬動服務市場,這既能增強家庭在照護安排中的選擇權,又能促使社會資本更加積極地投身養老服務領域,引導機構提升供給能力、優化服務內容,推動照護體系朝著多元、規范、專業方向發展,使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效對接。同時,相關補貼發放等服務統一通過“民政通”App與小程序進行,考慮到失能老人大多無法操作手機,增加了代辦人辦理功能,以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了“老有所養”的效率。
對失能老人的照護,考驗治理的精度,也映照社會的溫度。期待此次針對失能老人的消費補貼盡快落實到位,推動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向前一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