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有網友曬出江西上饒余干中學的一張高考喜報,引發關注。喜報上寫道:在多名高分學生拒報清北志愿的情況下,我校仍有彭某某、胡某某、湯某某3名同學正式錄取北京大學。

 

這份喜報也堪稱奇葩。表揚學生就算了,還要對拒報清北的學生陰陽怪氣一番。這也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哪怕拒報清北,學生肯定是高分考生。但學校完全沒有喜悅的意思,相反,言辭中還透著怨懟。

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學生有報清北的分數,但最后沒有報清北,這影響學校的“清北率”了。“清北率”就是一個學校有多少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的比例,很多學校都把這個視為最重要的政績,也是最好的招生材料。但學生卻沒有配合,由此破防了。

而這已經是近期的第二起了。前不久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學一老師因3名學生未填報清華北大,在微信群內發表了不當言語,怒斥其“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認為其是“教育的失敗”,“將以失望解散”該清北團隊合作微信群。

一個學校、一位老師,如果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學生,就是教育的失格。學生出于人生前途、個人興趣的考慮,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而不為了清北的名頭去沖刺,這是他們的權利。學校和老師,理當尊重并支持學生。而委屈學生的未來,去配合自己的政績,這才是真正的“以自我為中心”。

“清北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可疑的評價指標。《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明確,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升學率”“錄取率”“高分考生”等,不得以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不得將升學率與教師評優評先及職稱晉升掛鉤。“清北率”當然屬于“升學率”的一種,也理當在禁止之列。

2022年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就曾提出建議,嚴禁各地黨委政府再念“清北率”“一本率”的緊箍咒。但客觀來看,依然有不少學校把這種升學狀況作為評價指揮棒,這也是為什么短短一個月時間,類似新聞居然頻繁出現。

在輿論曝光后,這些批判學生不報清北的行為就迅速收縮了。這所高中已經撤下了喜報,那位老師也已經道歉。對于這種追逐“清北率”的短視行為,就理當保持輿論高壓,給這些教育者一點真正的教育。

仔細想想,為什么不能追逐“清北率”這種指標,就是因為這會造成教育生態的扭曲。學校、老師失去了身為教育者應有的溫情和體面,為了政績不惜張牙舞爪地向學生發難。哪怕教授了學生知識,但已經從人格上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師生情誼幾乎完全異化。

而更嚴重的,則是造成教育資源的失衡。在上文提到老師發表不當言語的案例中,老師曾提到學校有“100萬的付出”。這個問題在之后的通報中被忽略,但極有一種可能是,學校和學生達成了合意,拿出了相當的資源幫助學生沖刺清北。

這并不難想象,只要追求“清北率”,就很容易變成重點培養,在少數尖子生身上大幅投入,從而扭曲整體的教育資源配置。而這其實是比言行失態更嚴重的問題,教育者已經率先一步,去破壞教育公平了。對于“清北率”,學校應當有所反思,教育部門更應當明確懲戒紅線,“幫助”學校放下執念。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光明日報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