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胡彥臣特地選擇在一幅長城的畫前留影。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就在這兒吧,這個背景好,是我們延慶的長城。”在選擇拍照背景的時候,103歲的胡彥臣老人指了指身后墻上的一幅畫——長城,那是他守護了一生的精神圖騰。

1922年10月,胡彥臣出生于延慶的一個普通農家,彼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胡彥臣6歲那年,母親因難產離世,后來小妹妹又在疾病與饑餓中夭折,年幼的胡彥臣早早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延慶也被日軍盤踞。“鬼子進村殺人、搶東西,人們看到就躲就跑,抓到就沒好兒。”胡彥臣說,當時的氛圍十分恐怖,日軍的燒殺搶掠讓百姓生活暗無天日。胡彥臣雖然年少,卻已聽過趙一曼、八女投江的故事,心中埋下了對侵略者的仇恨與對民族英雄的崇敬。

為了謀生,1939年,17歲的胡彥臣到延慶東龍灣村的裁縫鋪當學徒。1940年,八路軍在張家口、海陀山籌建平北軍分區后勤供給處,急需有手藝的人制作軍裝。當有人問裁縫鋪的學徒們是否愿意參加八路軍去根據地時,胡彥臣立刻報了名,同師父一起參加了八路軍,連人帶機器來到部隊。供給處成立被服廠,胡彥臣成了一名縫制軍裝的軍需工人。“一針一線都是為了打鬼子!我一天能做三四套軍裝,抓緊點兒能做5套。”17歲的少年在縫紉機前從冬忙到夏,尤其是隆冬時節,為了讓戰士們能穿上棉衣,他常常夜里也在趕工。

被服廠設在延慶北山里,每當山外傳來鬼子“掃蕩”的情報,大家就迅速將物資、設備轉移到山里隱蔽起來,同時掩護群眾轉移。軍民一家親,老鄉經常給八路軍送消息,還背著口袋送來豌豆、黑豆。但部隊的生活依然非常艱苦,“糧食短缺到只能煮楊樹葉子吃。”胡彥臣回憶道。

1941年,18歲的胡彥臣由當時的平北軍分區政委段蘇權直接批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后,日軍對平北根據地展開“掃蕩”和經濟封鎖,在交通要道修據點。“拉著牲口馱糧食根本進不了山,只能靠人背著、扛著走小道。”更殘酷的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鬼子走到哪兒殺到哪兒、燒到哪兒,搶糧食還燒房子,不躲起來就會被殺。” 面對如此絕境,八路軍地方工作者挨家宣傳,組織鄉親們躲藏。胡彥臣和戰友們則在被服廠堅持生產,用一針一線支援前線。

1941年11月,發生了“西羊坊慘案”,日偽軍在延慶西羊坊村燒房子、搶糧食、抓人,22名青年被日軍的狼狗活活咬死。這樣的暴行讓胡彥臣更加堅定了抗爭的決心,“必須打敗侵略者!”

1945年春,胡彥臣被選送到教導隊培訓,結訓后回到被服廠擔任指導員。

那時候八路軍常常隱蔽在老百姓家里,接到鬼子進村“掃蕩”的情報,胡彥臣就去挨家通知,讓他們趕緊轉移。有一回,胡彥臣剛從一家送信兒出來,就和偽軍帶著進村的鬼子打了個照面。“當時敵人拉槍栓的聲音都聽見了。”千鈞一發之際,胡彥臣急中生智,喊了一聲“自己人!”隨即趁敵人愣神的工夫,一個閃身鉆入了茂密的青紗帳中。

同年,為配合解放張家口,胡彥臣隨教導隊開拔前線,準備在戰后負責張家口市區的糾察工作。當聽到侵華日軍投降的消息時,這個在戰火中成長的年輕人心中激動萬分。老人回憶起這一幕時,略顯渾濁的雙眼綻放出光彩。“人民解放了,我們感到很光榮。”后來,胡彥臣被授予獨立自由勛章。

從苦難童年到縫制軍裝,從敵后堅守到迎接勝利,胡彥臣的抗日故事里,那些縫進軍裝針腳里的信念、混著楊樹葉子的口糧、軍民同心的堅守,正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代麗麗,潘之望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