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正在全國范圍內密集展開。近期,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吉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多地發布通知,對掛網銷售的中成藥價格進行專項治理,要求相關生產企業對價格虛高產品進行調整,多家知名中藥企業的產品被列入治理清單。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覆蓋全國的中成藥價格治理行動,將使中成藥從“政策避風港”轉入“陽光化競價池”,標志著中藥行業正式進入“成本+療效”雙維定價時代。長期依賴高定價、高營銷費用模式的企業將面臨更大壓力,促使整個中成藥產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工藝創新和真正的臨床價值。

多地開展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

7月24日,廣西藥品集團采購服務平臺發布《關于開展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顯示,為進一步規范中成藥掛網價格管理,切實減輕群眾用藥負擔,根據《醫藥價格風險線索通報(第一批)》要求,針對169個高價中成藥開展掛網價格治理工作,要求相關企業以“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為基礎折算紅標、黃標包裝價格,并于7月30日前完成中成藥掛網價格調整。

此外,7月23日,黑龍江省公共資源交易網發布通知稱,開展部分掛網中成藥、未過評仿制藥價格風險治理工作。根據其披露的中成藥風險價格藥品目錄,價格虛高的中成藥共123個,每日費用與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的價差倍數最高可達超915倍,為吉林省銀諾克藥業有限公司生存的小活絡丸。

而再早以前,河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等多地均已開始開展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工作。

據了解,《醫藥價格風險線索通報(第一批)》于7月9日發布。該文件顯示,經初步測算,當前全國掛網的8.8萬余種中成藥中,有個別中成藥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療費用是該省同種藥品最低日均治療費用的5倍以上,要求各?。▍^、市)引導相關企業主動規范價格行為,調整至合理價格水平或依本地區掛網規則采取相應措施。

中藥市場一直存在部分藥品價格虛高、同種藥品價差大的現象。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家中成藥藥企在生產藥品時使用的原材料可能價格不一樣,所使用的原材料品質也可能存在差異。此外,中成藥所使用的原材料本身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諸如自然環境因素、產量、市場供應量等都會影響價格的波動。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給出了四點解釋。鄧勇表示,一是成分不同,如生脈飲口服液,用黨參做原料和用紅參做原料成本不同,價格也會有差異;二是劑型不同,如獨一味有膠囊、軟膠囊、滴丸等劑型,滴丸、軟膠囊因工藝等原因價格通常較高,但部分產品價格差異超出合理范圍;三是質量標準差異,部分企業質量標準高,生產成本也高,價格相應較高;四是市場因素,中成藥市場競爭不充分,存在獨家品種定價權集中,且可能存在市場炒作等情況,導致價格虛高。

多個知名品種被點名

根據各地發布的治理清單,其中不乏知名藥企或是知名品種。

從中成藥品種來看,小柴胡顆粒、牛黃解毒片、板藍根顆粒、安宮牛黃丸等臨床常用中藥均有所涉及。

內蒙古自治區醫藥采購網公告顯示,內蒙古自治區專門“點名”板藍根顆粒,要求各企業需對照板藍根(無糖型)藥品說明書:1—2袋/次,一日3—4次。依據“中成藥日治療費用不高于5元”的原則,日治療費用低于5元的,價格治理按5元計,即5元,8袋/日,每袋0.625元。按照藥品差比價規則(無糖型/有糖型=1.1),準確計算板藍根顆粒(有糖型)的制劑價格和包裝價格。

從“點名”企業來看,不乏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或是雖未上市但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知名度的藥企。諸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披露的治理清單中,包括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濟堂”)生產的香砂養胃丸、阿膠、柏子養心丸,太極集團子公司生產的牛黃解毒片、川貝枇杷糖漿、人參歸脾丸等;吉林省披露的名單中,同樣也有宏濟堂生產的柏子養心丸,此外還包括華森制藥的小兒咽扁顆粒、廣譽遠子公司生產的西黃丸等。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市公司科源制藥正在籌劃收購宏濟堂99.42%股權。根據科源制藥6月30日公告,深交所已受理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

在鄧勇看來,對于相關企業而言,短期內可能面臨價格調整壓力,利潤空間受到一定壓縮,尤其是那些原本產品價格虛高的企業。但從長期看,有利于規范市場環境,促使企業通過優化成本、提升質量等方式增強競爭力。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宏濟堂官網披露的聯系電話進行采訪,不過電話未有人接聽。     

將重塑行業生態

多名業內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輪針對中成藥掛網價格的整治工作,將有效規范藥品價格,并對中成藥行業產生良性影響。

現如今,“帶量采購+掛網治理”的組合模式已成為規范藥品價格的關鍵路徑。帶量采購通過規模效應實現“以量換價”,而掛網價格治理則針對性地解決未納入集采或集采非中選但價格顯著偏離合理范圍的藥品問題,兩者協同作用,共同擠壓流通環節的不合理溢價。

數字經濟學者、壹通數字技術首席公關官羅富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輪治理是醫保“價格發現”機制的延伸,中成藥從“政策避風港”轉入“陽光化競價池”,標志著中藥行業正式進入“成本+療效”雙維定價時代。  

在天使投資人郭濤看來,本輪治理是醫保基金可持續性與藥品合理定價機制重構的關鍵實踐。通過設定“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硬約束,直擊中成藥長期存在的價格泡沫問題,體現醫保部門從被動支付轉向主動管控的戰略轉型。此舉既回應社會對“神藥”“天價藥”的質疑,又為集采騰挪空間,倒逼企業剝離虛高的營銷成本。

郭濤進一步表示,長期看,合規能力強、具備成本優勢的頭部企業將主導市場,中小藥企若無法實現生產規?;c質量標準化可能存在被淘汰風險。行業層面將加速洗牌,淘汰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仿制品種,促使資源向經典名方、獨家品種集中,推動中成藥從“營銷驅動”向“學術驅動”轉型。

面對治理帶來的價格壓力,藥企轉向院外零售市場這一應對策略的空間也在收窄。“藥企雖然可以更多拓展院外零售渠道,但隨著門診統籌藥店也將被納入掛網采購,院外處方藥市場已經很難再成為藥企的避風港。中成藥企業需要拓展其他產品,創新藥和大健康產品將是主要方向”,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如是說。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丁寧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