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深入遠遠不夠,太多的作品是在練功房里產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閱歷不足則難以支撐創作。”近日,北京舞蹈大賽在京完成角逐,在“現實題材舞蹈作品的藝術表達與舞臺呈現”的專題研討會上,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許銳的一番話,引發很多從業者的共鳴。
現實題材的舞蹈創作是一個老生常談又常談常新的話題,今年的北京舞蹈大賽共收到報名參賽舞蹈作品817件,最終110件作品入圍決賽,涌現出多件現實題材作品。舞蹈及相關行業的專家感到十分振奮,熱火朝天地對現實題材作品展現出的藝術特色展開探討。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黨總支書記胡淮北率先坦承,現實題材的舞蹈創作有難點。“它需要我們在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和舞蹈藝術的寫意性之間達到平衡,既需要對現實生活進行解碼,也要符合舞蹈本身的身體邏輯。”盡管創作本身存在門檻,胡淮北還是在本屆大賽中發現了很多優秀作品,群舞《希望的田野》放大了膠州秧歌的步伐,讓觀眾看到了土地和勞作之間的共生關系;群舞《生生不息》融入了多種舞蹈元素,時代的色彩與傳統風格相融合,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應;少年組的《任我行》以芭蕾為底色,融入多種語匯,形成了對人生態度的表達。
胡淮北說,當下個別創作者對現實題材的認識有誤區,以為現實題材就要講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拋棄了舞蹈的語言系統,過于生硬直白地描摹現實,把舞蹈變成了啞劇。“創作者要嘗試把現實事件轉化為舞蹈,從舞蹈本體審美出發,讓觀眾在觀看舞蹈時能聯想到現實生活。”胡淮北說。
這番話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同。大家紛紛表示,現實題材創作不能固化為某種風格,它的表現形式可以很多樣,“但背后一定要有深刻的內核作為支撐,體現創作者對人生和生活的感悟。”許銳說,創作者不能本末倒置,一味描摹某種形式,而忘記了內核。他再一次重申采風的重要性,“很多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入遠遠不夠,一說采風就要跑去村里,那只是一方面。去中關村、亦莊、通州,就沒有可采風的內容嗎?只要深入進去打開視角,一定能找到合適的題材。”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張之薇也認為,優秀的現實題材舞蹈,創作者一定能與普通觀眾共情,“他們有開放的創作觀念,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主題,打通了專業與大眾、傳統與現代的隔閡。”她也盛贊本屆參賽作品《任我行》,“這個作品掙脫了程式化編舞套路,融合多個舞種,讓不羈的少年心氣噴薄而出,給觀眾陌生化的心靈沖擊。”
北京舞蹈大賽自上世紀80年代創辦以來,持續關注現實題材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作品也需要用新的形態回應人民群眾需求。專家們寄語年輕從業者,要在創作實踐中秉持突破性思維,開闊選題立意視角,打破傳統語言限制,深入現實生活,在火熱的實踐中孕育出當代現實題材作品。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舞蹈家協會、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韓軒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