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部門正在對全市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開展專項檢查,其中違規解限速是重點檢查項目之一。7月23日,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了部分電動自行車違規解限速的問題。還有市民反映,除了生產銷售行業,電動自行車租賃行業目前亂象重重,也應加強監管。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商家把目光瞄準暑期來京的游客,違規推出電動自行車租賃業務,租賃形式隱蔽且花樣百出,車輛不僅解限速,還存在其他安全隱患。

調查

“小電驢”違規租賃瞄準旅游市場

“面向旅游、實習、出差、陪讀……”瀏覽各大網絡社交平臺,針對北京地區的電動自行車租賃帖子不少,不僅廣告詞受眾明確,更通過“可日租、可周租”的靈活性,吸引了不少暑期來京的游客。很多網友跟帖留言,表示近期計劃來京旅游,并詢問如何租賃、怎樣收費,也有網友質疑車輛的安全性及合法性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發布帖子的人不少,背后對應著不同的電動自行車租賃平臺。瀏覽發現,這些平臺的運營單位大多不在北京,從平臺制定的規則來看,用于租賃的電動自行車也不是平臺自有的,平臺更多充當著“中介”的角色。網友聯系平臺商家后,通過其指定的小程序操作,既能實現網上租車,也能把自己的電動自行車租出去。

各大網絡社交平臺上都能搜到有關電動自行車租賃的發帖。

記者聯系到一家名為“出騎租車”的租車平臺,該平臺的運營方位于杭州。通過指引,記者找到對方提供的小程序。仔細瀏覽小程序的電子地圖不難發現,這家平臺所提供的電動自行車可謂“大隱于市”,這些車的投放位置大多位于火車站或旅游景點附近的非機動車停放區,方便游客就近取用。從外觀上看,用于租賃的車輛與普通市民自用的電動自行車沒有什么區別,甚至車身上都找不到二維碼等有明顯商業用途的標識符號。從查詢車輛位置、支付租金到車輛解鎖,均通過小程序遠程操作。

雖然各個租車平臺都聲明投放的車輛“便捷、安全、規范”,但記者體驗發現,這些車輛大多解了限速,通過測速軟件測試,時速最高接近50公里,同此前本報關于“假限速”的調查報道一樣,租賃的電動自行車儀表盤上顯示的時速最高只能到25公里,騎行者難以發現車已超速。

按照規定,電動自行車需上牌后才能上路行駛,不符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不在《北京市電動自行車產品目錄》的車輛是不能辦理上牌登記的。記者通過一個名為“一人出行”的小程序租了一輛電動自行車,騎車沿途還看到8輛同一公司投放在路邊的電動自行車。加上記者騎行的車輛在內,這9輛電動自行車無一例外都沒有登記上牌。這些車輛的車架、車鏈已銹跡斑斑,其中車況最差的一輛車,車身與后輪的所有連接處都裹滿了鐵銹。

違規投放的電動自行車未上號牌,整輛車銹跡斑斑。

除了這些隱蔽租賃的電動自行車,記者在城區不少地鐵站周邊也看到共享電單車。這些車輛的車身上都有二維碼,掃碼進入小程序即可操作用車。不過實際體驗發現,這些車的最高時速同樣不符合現行國標要求。

通過小程序可以看到,共享電動自行車在城區進行了違規投放。

網上租賃或是投放共享,這些租賃行為是否違規?記者咨詢了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員說,目前本市城六區范圍內,都不支持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的投放。截至目前,本市僅在通州區、昌平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指定區域內,由指定企業進行共享電單車投放的試點。市民如果發現違規租賃電動自行車的問題,可以通過12328熱線舉報,執法人員將進行查處。

測試

違規租賃的電動自行車隱患多

違規租賃的電動自行車,不僅普遍存在解限速的問題,車況也良莠不齊,安全隱患不小。一些平臺還設置了免責條款,把本應擔負起的車輛安全責任推到了用戶身上。

以網上租賃的電動自行車為例,記者在騎行測試過程中就多次遭遇到車輛突然失去動力的情況。由于該情況并非正常制動,而是突然斷電導致的,所以即便失控后車速驟降,車尾部剎車燈也不會亮起。在車多路段、交通環境復雜的路口,出現這一問題時安全隱患不小,尤其容易被其他車輛追尾。

記者聯系平臺客服人員得知,這一問題可能是電池接口接觸不良導致。根據客服人員的排障指導,記者掀開了車座,才看清電池倉的內部構造。電池倉有明顯的改裝痕跡,且改裝手法比較粗糙。內部一些線纜明顯不是原廠線,且經過長時間使用,線纜老化破損痕跡明顯。

電池倉經過改裝,插頭用膠條包裹,線頭裸露在外。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部分在京投放租賃電動自行車的平臺,其原本的經營項目是換電柜,租賃電動自行車其實是其“副業”。為了能讓租賃電動自行車匹配換電柜,車輛進行了改造。原廠的標準電池被替換成了換電電池,相關的線纜也替換成了轉換線。在客服人員引導下,記者來到該平臺指定的一處換電柜,從換電柜拿到了一根新的轉換線。重新換線后,車輛因突然斷電而失去動力的問題才得到解決。

記者獲取平臺方提供的配件后,車輛故障才得以排除。

此外,多輛租賃電動自行車還存在車輛電路故障、零部件生銹、螺絲松動、號牌缺失等各類問題。

這些電動自行車在騎行或停放期間,如果因車輛故障發生交通事故、電池起火等意外情況,該由誰來負責?記者注意到,部分平臺的App上設置了多項免責聲明,其中特意寫著“若用戶開鎖提車,即表明已認同所訂車輛本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服務過程中發生任何意外或傷害事故,用戶須自行承擔”。

追問1

騎行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

電動自行車網上租賃平臺設置的免責聲明是否有效?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律師司鵬飛告訴記者,根據我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則該格式條款無效。部分車輛存在的故障或隱患在開鎖提車前很難被用戶發現,更何況用戶不是專業的車輛檢修人員,因此不能要求用戶提前掌握車輛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車輛的安全保障應由平臺負責,不能把責任拋給用戶。

記者注意到,在租賃這些電動自行車時,一些平臺還提供了意外保險。司鵬飛認為,即便可以“推翻”平臺的免責聲明,也不代表用戶在騎行過程中,因意外出現損失就可以通過保險順利獲得理賠。如果租賃的電動自行車不符合國標,或者租賃投放行為被有關部門認定為違規,保險公司則可能以超標、違規為理由拒絕理賠。

追問2

違規租賃監管難題怎么破

記者咨詢相關部門得知,投放方式隱蔽,投放位置分散,是電動自行車違規租賃問題的監管難點。此外,記者梳理12345市民熱線相關問題的投訴發現,只有在用戶租賃這些電動自行車過程中與平臺發生了糾紛,才會舉報違規租賃、車輛超標等問題。由此可見,僅靠日常監管和市民舉報,很難及時查處。

業內人士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可通過順藤摸瓜的辦法對違規租賃電動自行車采取執法措施。比如,雖然在北京街頭違規租賃電動自行車“藏”得很深,但通過運營平臺的小程序查詢,車輛的數量與具體位置一目了然。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