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嬰幼兒均可領取育兒補貼,線上線下都可申領,每孩每年3600元。”國新辦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育兒補貼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關情況。

育兒補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的民生保障現金補貼。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約3000萬人,以此計算,僅育兒補貼一項,每年財政支出將達1080億元。國家層面拿出“真金白銀”,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濟支持,更是一種直接的觀念宣示:育兒是“家事”更是“國事”。通過制度化、常態化的政策安排,盡可能減輕生育、養育負擔,正是“投資于人”的務實之舉。
透過補貼方案可以發現,這項制度最大的亮點,就是“全面覆蓋、公平發放”。近些年,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實施了不少政策,但多數只惠及二孩、三孩,且補貼力度按孩次遞增。此次全國性補貼為何不分次序?一來,我國每年出生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一孩,將這部分育兒家庭照顧到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普惠”;二來,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點和基礎,也是特別需要支持的關鍵階段。說白了,先鼓勵生育一孩,才談得上后續的二孩、三孩,讓大家放心邁出第一步,至關重要。
除了直接補貼,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斷探索。畢竟,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生育不僅關乎眼前的“奶粉錢”,也得盤算未來長期的付出和機會成本。法律規定的產假、育兒假等能不能落實到位;家門口的托育服務是否供給充足、足夠方便,讓雙職工家庭“有得托、托得起、放心托”;如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幫助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回應這些民之所需,顯然需要一個龐大的綜合性支持體系。
從國際經驗來看,生育支持服務體系構建得越早,生育支持服務制度越健全,綜合效果也相對明顯。去年10月,國辦發布的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相關措施,覆蓋生育、養育、教育等方方面面。本次新聞發布會上,有關方面再次對生育休假、托育服務、住房支持等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相信隨著政策工具箱不斷完善,各方面細節逐漸優化,將托舉起億萬家庭穩穩的幸福。
某種程度上,一個輕松包容的社會氛圍,就是最好的育兒環境。這也意味著,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政府“搭臺”之后,更需要靠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來。比如,企業主動優化用工環境、分擔成本;商業場所上新“遛娃友好區”、配齊母嬰室;輿論對公共場所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嬰兒啼哭多些包容與理解……說到底,生育友好無關年齡、無論身份,這份對生命延續的珍視與投入,其中流淌著的善意與活力,承載的是全社會共同的未來。
對人的投資,就是對未來的投資。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社會臂彎中堅定前行,代代接力、生生不息的美好明天值得期許。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