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體重管理年”的號召,不少老年人紛紛行動起來。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人聽過“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說法,甚至將其視為健康準則。然而,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過度追求“老來瘦”可能會帶來肌少癥等問題,給身體埋下諸多隱患。

現狀

缺乏認知 肌少癥威脅健康

79歲的劉阿姨最近一年總覺得身體乏力,走路速度緩慢,有時還東倒西歪,反復跌倒多次,曾造成肋骨骨折,體重足足下降5公斤。“先在別的醫院看了神經內科,做完檢查沒找到病因,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又掛了這邊的號。”上午,劉阿姨來到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開設的衰弱-肌少癥門診。在這里,她第一次聽說“肌少癥”的概念。

 

“相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的慢性病來說,肌少癥確實是一種比較新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才將其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康琳談道,肌少癥是指肌肉量減少,同時伴有肌肉功能下降和軀體功能減退的一類疾病。“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飲食攝入減少、消化吸收功能減退、運動量減少以及疾病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肌肉量減少。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提不動重物、走路慢或者耐力差等表現,都可能與肌少癥有關。”

肌少癥患病率如何?康琳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肌少癥的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異。居家老年人群中,大約有10%到20%的人存在肌少癥問題。而住院人群和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可達30%。一些統計數據顯示,80歲以上的老人中,大概有一半以上存在肌少癥問題。“由此可見,肌少癥并非罕見病,而是老年人的常見病。”

康琳發現,肌少癥的發生也與老年人的認知誤區有關。“在老年人群中有個普遍存在的說法,叫‘千金難買老來瘦’,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過胖會帶來代謝性疾病,從而影響壽命,但過瘦也會影響機體功能,增加死亡率。”康琳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追求合理的體重和肌肉量,而不是越瘦越好。老年人應該更新理念,認識到“千金難買老來肉”。“肉指的是肌肉,因為肌肉減少不僅會影響軀體功能,還可能影響血糖代謝,降低免疫力,增加跌倒風險,生病后恢復起來也更困難。”

門診中,記者見到不少身材消瘦的老人,70歲的康阿姨就是其中一位。身高168厘米的她,體重曾經只有45公斤。“我胳膊特別細,也沒什么力氣,擔心這樣容易骨折,萬一生病也不好恢復。”康阿姨起初并未查出病因,去年11月,她和老伴兒劉叔叔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這里。“他也很瘦,剛開始測出來體脂率只有6.1%,幾乎是‘皮包骨頭’,醫生說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后來確診了肌少癥。”

診斷

自我篩查 就診時全面評估

“事實上,肌少癥并非瘦人的專利。一些老人體重正常或偏胖,但脂肪較多,肌肉較少,同樣可能患有肌少癥。”在北京隆福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王紅也發現很多老人對肌少癥缺乏了解。“有的老人感覺走路時腿沒力氣,平時容易跌倒,但不會聯想到肌少癥。即使是確診的患者,也大多是在做綜合評估時才被查出來。”

怎樣及早進行肌少癥的篩查?康琳給出一份簡單的自評量表。其中,包括提重物是否困難、從椅子上起立是否困難、步行穿過房間是否困難、爬一層樓或10個臺階是否困難、過去一年內是否發生2次以上跌倒等。

“還有一個簡單的篩查方法,在家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就能完成。”康琳說,可以坐在椅子上,小腿垂直于地面,將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環形成一個指環,用來環扣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指環無法完全扣住,也就是小腿較粗,說明肌肉量較高。反之,如果指環比小腿粗,甚至縫隙能插進去一根手指,可以看出小腿太細,說明肌肉量可能存在不足的問題。”康琳談道,小腿通常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小腿的肌肉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全身的肌肉量。“篩查過程中發現存在肌少癥風險的老年人,建議到醫院的老年醫學科就診。”

在北京協和醫院衰弱-肌少癥門診,前來就診的患者通常會先到評估室接受一整套更全面的專業評估。

 

“先量小腿圍和腰圍,再測握力。”作為肌少癥的隨訪患者,81歲的安叔叔對這套流程并不陌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他先后進行三步勢平衡測試、4米步速測試和5次起坐測試,又通過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體重、骨骼肌、體脂百分比等指標。測試結束后,系統將自動記錄相關數據,并與此前數據進行比較。

 

“您早餐一般吃什么?牛奶一天喝多少?”在評估室里,另一名醫生對照量表,給安叔叔逐項進行詳細的膳食評估,了解其營養攝入方面的基本情況。

 

“這套智慧評估與干預系統基于北京協和醫院在肌少癥領域十余年的臨床經驗及大數據積累,通過智能化手段對老年人衰弱狀態和肌少癥進行精準評估,并提供個性化干預方案和長程管理。”在問診時,康琳會結合相應數據對初診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并根據指標變化情況,對隨診患者給出調整方案。

干預

營養鍛煉 定制個性化方案

有了明確診斷,又該如何干預?“常見慢性病通常依靠藥物來控制,但肌少癥與之不同。目前全球尚未研究出特效藥物,僅靠吃藥無法實現逆轉,也很難通過一次性就診,在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康琳談道,肌少癥的干預離不開持續的營養改善和運動鍛煉,這些對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大有幫助,可以稱得上是“抗衰寶典”。

“在營養補充方面,首先需要補充足夠的熱量,然后再增加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攝入,這樣才能讓肌肉合成有足夠的原料。”康琳提醒,有的老人過分追求清淡飲食,平時很少吃肉,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等問題。

“單純靠吃還遠遠不夠,只吃不動會造成脂肪堆積,必須吃動結合,配合一定的運動鍛煉,促進肌肉合成。”康琳說,運動鍛煉包括有氧鍛煉、抗阻鍛煉、平衡鍛煉以及耐力鍛煉。“運動鍛煉需要講究科學性,從事日常家務或者接送孩子等,往往無法達到上述要求。”

作為模范患者,康阿姨總是能夠嚴格按照醫生指導,有針對性地加強營養和鍛煉。“沒想到短短7個月時間,體重就增長5公斤,檢查結果顯示肌肉量也漲了,整個人狀態好多了,心情特別好,干什么都充滿活力。”在隨訪時,康阿姨興致勃勃地展示著胳膊上的肌肉,“現在能感覺到肌肉量增加了,原來我拎不動炒菜鍋,現在一只手都能拎起來了。”

相比之下,老伴兒劉叔叔雖說也實現了體脂率的穩步提升,但握力等指標變化不夠理想。經過進一步了解,康琳得知劉叔叔平時與康阿姨做同樣的居家訓練,“那可不行,在小程序給每個人推送的訓練視頻都不一樣,兩口子也要各練各的,這樣才有效果。”

 

在康琳看來,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并不相同,運動鍛煉的側重點也不相同,不適合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干預。“我們通常會讓肌少癥患者入組,定期進行隨訪,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并根據指標變化情況及時動態調整。”通過后臺數據,康琳可以看到每位患者居家訓練的打卡情況。“患者配合度越高,效果就越好,這樣一來,也越有動力堅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環。”

考慮到很多肌少癥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康琳還推出“一站式”服務,關注患者的共存慢病、情緒、口腔等多種因素。

在北京隆福醫院,肌少癥多學科診療團隊也給患者帶來極大便利。據王紅介紹,團隊由老年病科牽頭,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邀請內分泌科、心內科、中醫科等多個科室的專家參與會診,同時整合康復醫學科、營養科等力量,為肌少癥患者提供系統診療方案。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宗媛媛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