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
是億萬中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
日本天皇宣讀《終戰詔書》
日本無條件投降!
最近
近40封抗戰家書入藏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
跨越時空與我們見面
其中,有華北聯大校友徐光耀
1944年寫給父親的戰地手札
也有甘肅戰士裴超
在從軍途中寄回的“暗語”家書
……
展柜微光下
信箋的折痕仍清晰
從未謀面的戰士們
用同樣滾燙的熱血
在民族危亡時刻
寫下了
屬于中華民族的抗戰史詩
讓我們
循著這些飽含深情的字跡
走近那段烽火歲月
“勝利的日子就快來了”
上個月16日,徐光耀委托其子徐丹和小兵張嘎博物館館長殷杰,捐贈寫于1944年的抗戰家書。
徐光耀,1925年生于河北雄縣,早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代表作《小兵張嘎》激勵了無數國人。1938年,徐光耀參加八路軍,卻因日軍封鎖,與家人失聯多年。直到1944年10月24日,徐光耀才收到了父親和姐姐的家書。
得知家中近況,徐光耀激動地回信:“我的姐姐參加區里工作,更是讓我興奮的事,這就好像我倆站在一條線上打日本一樣,您有這樣兩個兒女,應該是很甘心了,您是多么光榮啊!……爹!您耐心的(地)等著吧!勝利的日子就快來了,今年就可以打敗德國,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時候才是咱們團圓的時候!您不信,我姐姐會告訴您現在形勢是多么有利。”
▲徐光耀寫于1944年的家書
作為人民大學前身時期的老校友,徐光耀多次向母校捐贈珍貴史料。他的故事,不僅是校友的榮光,更啟示我們——信念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勝利之路。
“我雖在外,心尤在家”
徐光耀校友捐贈家書的次日,甘肅會寧退休教師裴久誠捐贈叔父裴超的三封家書。
裴超,原名裴俊卿,1918年生于甘肅會寧,1936年參加紅軍后輾轉山東、江蘇抗日前線。他的三封家書分別寫于1939年、1940年、1941年,歷經八十多年,信紙雖已發黃,卻字字泣血。他表示,“我雖在外,心尤在家”,并懇請哥嫂、弟弟代為照顧年邁的父母。家書中未提戰事,只訴親情,卻反映了抗戰先輩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懷。
“我今不言,你也即知我的工作。”抗戰時期,交通不便且搜檢嚴密,為了不讓親人受到牽連,家書只能以“暗語”的形式,隱約透露近況。“我現在江蘇省鹽城縣,充任很好的職務”“賬目收完返回”……樸實的文字,沒有豪言壯語,卻讓人們看到了一名戰士在戰火紛飛中對家人深沉的愛。
▲裴超家書
從裴超這三封家書的發信地點可以看出,他所在部隊的軌跡與八路軍、新四軍足跡重合,但1941年后卻杳無音信,家人猜測他已犧牲。裴超的故事,是千萬無名戰士的寫照——他們把“小家”牽掛深埋心底,以“無聲”換家國安寧。
“為革命犧牲一切”
每次細讀抗日英烈高農斧的3封家書電子掃描件,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都被深深觸動。
3封家書均寫于1938年9月1日。其中,在寄給二哥和四弟的信中,高農斧寫道,“我希望你們主要對老母親多擔一點心扶養,我是一點也不濟的。我想你們也是知道的——為革命犧牲一切。”
▲高農斧寫給母親的信
在給同樣在外參加抗戰的五弟信中,他更多地表達了不怕困難的決心,“工作上感覺許多困難,可是我有決心學習去做……要完成我們偉大的事業——爭取中華民族解放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我們現在還不夠的很,所以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高農斧家境富裕,在讀書期間接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啟蒙,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2015年,他入選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人民的勝利有十二分把握”
王靈娟珍藏著3封珍貴的書信。寫信人王玉旺是她的二爺爺,生前為太岳軍區四縱隊22旅7團5連指導員,犧牲時年僅26歲。近日,她將3封書信的掃描件發給了家書博物館。
3封信曾被王靈娟的老奶奶(曾祖母)包在一塊干凈的布塊里,藏在箱子底。她臨終前,將信件交給了王靈娟的父親。后來,布包又鄭重地交到了王靈娟手里。“父親說,老奶奶囑咐他,‘有這3封信在,你二爸他人就活著。’”
▲王玉旺家書
3封信都沒有落款,其中有一封是王玉旺犧牲后被轉交給家人的。信中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跑打倒那些狗強盜和反動派,我們的革命最后一定能取得偉大的勝利”“大家都要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我也相信大家的革命意志不會更差……就讓咱都一起等待和迎接革命的勝利吧”“人民的勝利有十二分把握,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勇敢地斗爭吧,不久全國徹底解放,我返家一同慶祝群眾斗爭的偉大勝利”。
王靈娟說,把家書捐出來,希望將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家書是抗戰精神的活化石,家書故事共同映照著“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懷。“這些珍貴家書的寫信人有八路軍,也有新四軍”,張丁說道,“他們在抗戰大舞臺上投射出一個個普通人的身影,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抗戰歷史有了更多的細節和血肉”。
烽火年代的家書
是戰場外的另一條戰線
承載著先輩們
保家衛國的不屈信念
征途如鐵
家國永念
和平來之不易
今天我們以家書為引
銘記那段血與淚的歷史
每一次回望
都是為了更好前行
致敬!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