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8歲男童在大理參加“獨立營”時走失,被發現時已無生命體征。暑假期間,五花八門的“獨立營”層出不窮。從山野徒步到生存挑戰,從科技研學到文化探訪,這些主打“放手成長”的營地項目,正成為家長眼中鍛煉孩子自主能力的新選擇。然而,一些“獨立營”背后存在機構魚龍混雜、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

 

擔憂

不許帶電話手表?家長怕無法聯系

看到“獨立營”發生孩子遇難的事故,家長蔡女士感到心有余悸。當初在朋友的鼓動下,她也曾有過給孩子報名“獨立營”的想法,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碰上一個不靠譜的機構,那可太危險了。”

培養孩子堅強獨立的品質、給孩子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從活動中學習更多知識和技巧……在咨詢組織“獨立營”或“單飛營”的機構時,蔡女士聽到過不少類似說法。經過對比,她看中了一家目的地為大理的“獨立營”,活動總共6天5晚,內容以戶外探險為主,孩子6歲已經達到了報名門檻。

“本來溝通都挺順利,但快到出發的日子了,機構才告訴我們全程不讓帶任何電子產品,怎么商量都不行。”蔡女士表示,不讓帶孩子平時娛樂用的平板電腦也就罷了,但連電話手表都不讓帶,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老師解釋說,這是機構的規定。至于安全方面,每天會有老師給家長拍孩子的照片和視頻。

這樣的苛刻要求,讓蔡女士難以接受,因此最終放棄了出行。事后她又咨詢了其他幾家做“獨立營”的機構,大多也不允許孩子帶電話手表等電子產品。在一次跟朋友的聊天中,蔡女士了解到,朋友報過的一個機構可以選擇“獨立營”的形式,也可以選擇“親子營”的形式,而朋友選擇的是“親子營”。“去了之后才發現,住宿條件根本沒有宣傳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說十分簡陋。帶隊老師還有兼職的大學生,既沒經驗也不負責。戶外穿越活動時,一同前去的家長都不得不化身志愿者,看護其他參加‘獨立營’的孩子。”

 

在蔡女士看來,一些機構美其名曰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其實或許是為了掩蓋活動與宣傳不符的事實。“即使孩子遭了罪,也沒法及時跟家長說。但這樣做,家長連孩子的定位都掌握不了,萬一出現意外情況,該如何保證孩子的安全呢?”

此前,徐先生也曾給9歲的孩子報名到戶外探險的“獨立營”。“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有機構發布招募帖,看行程安排還挺豐富,又是進山又是玩水,就想著讓孩子去體驗一把。”

活動期間,徐先生白天只能在家長群里等帶隊老師發來的照片,“電話手表、手機之類的都會統一收走,晚上才允許給家長打電話。”后來,徐先生得知,行程中有一晚安排在戶外露營,“孩子說那天下了雨,帳篷還漏水,被子也濕了,基本上一宿沒睡。”更讓他擔心的是,二三十個孩子的“獨立營”,只有三名年輕老師帶隊,“當時還有去海邊的‘獨立營’,帶隊老師也很少,不敢想怎么盯得過來。”

質疑

兩三歲就能“單飛”?從業者未必專業

記者搜索發現,網上關于“獨立營”或“單飛營”的廣告層出不窮。

“我們有北京的線路,也有去外地的線路,但暑期的團已經發完了,最近的一期是十一假期發。”一家機構的客服給記者發來了前往西雙版納的“獨立營”產品介紹。上面顯示,這條線路適合8歲到15歲的孩子參加。但當記者表示,孩子今年7歲時,對方表示,“介紹上不一定準確,7歲也能報。”

仔細了解各家產品后,記者發現不少機構在人群限制上呈現低齡化趨勢。其中,有一家機構組織的“小齡城市森林課”,允許2.5歲的孩子“單飛”,而另一節“在野生活課”,則允許3歲以上的孩子“全天單飛”。

 

五花八門的“獨立營”究竟是誰在辦?記者從客服發來的報名協議書信息了解到,舉辦獨立營的機構性質各異,有的是旅行社,有的是體育文化有限公司,還有的是游艇俱樂部。

“我們的暑假活動還有最后一期,您要報名得抓緊時間。”這家游艇俱樂部舉辦的是帆船培訓類的“獨立營”,12名孩子在一處海島邊上生活7天,由教練帶著孩子在海上練習帆船。

在公開水域上做帆船培訓,安全如何保障?客服表示,既然機構開了這個班,那教練就肯定能保護孩子的安全。“我們會給孩子穿好救生衣,一開始也會教翻覆回正的技巧,就是翻船了之后將船身回正再上船。”

記者進一步詢問得知,帆船課上總共只有一名主教練和一名助理教練進行教學,而“獨立營”招募的孩子最低年齡只有7歲。在情況瞬息萬變的海面上,兩名成人能否照看好12個孩子,不免讓人心生疑問。

在“獨立營”中,帶隊老師的專業程度也讓很多家長不放心。在記者咨詢時,多家機構都表示,帶孩子參加活動的均為機構自己的專業老師,持有救生員證、戶外指導員證等多項證書,但現實恐怕未必如此。

 

在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多個平臺近期發布過“研學助教”“夏令營助教”等職位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不少機構招聘的都是兼職崗位,薪酬最低的只有150元一天。在職位要求上,部分崗位顯示“經驗不限”,還有的也僅注明“有兒童類活動或運動類課程執行經驗優先”,并未嚴格要求具備相關專業資質。

提醒

零基礎別盲目報 應避免“貨不對板”

“并非所有孩子都適合直接參加戶外‘獨立營’,尤其是一些高難度項目。”作為研學導師,李遠江在2014年接觸徒步研學后,既參與過百公里長程徒步,也經常帶孩子到周邊進行短程徒步。

“零基礎的孩子需要先經歷適應期,最好從城市周邊通訊、救援完備的景區起步,逐漸掌握山地行走技巧和裝備使用方法。安全意識培養起來以后,再考慮挑戰更長距離或更高難度的路線。”李遠江提醒,家長不能僅憑年齡判斷孩子是否能參加“獨立營”活動,而是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戶外基礎,避免盲目挑戰。

事實上,在戶外參加“獨立營”可能存在諸多潛在風險。“比如,孩子缺乏經驗易摔傷崴傷,若沒有專業人員及時規范處置,可能加重傷情;下雨天會導致路面濕滑,對裝備要求也更高,普通跑鞋在濕滑山地易打滑;在山區還可能遇到野生獼猴等動物攻擊。”李遠江說,如果照搬他人分享的路線,事先并未進行實地考察,不確定性會大大增加,“有的地方會出現沒信號的情況,需要提前準備衛星電話等,確保在極端條件下也能保持聯絡。”

談及“獨立營”的人員保障,李遠江談到,規范的團隊需同時配備研學內容導師與戶外運動教練,且教練需根據隊伍規模,在首、中、尾等關鍵位置確保人員安全。

“部分機構為降低成本,減少持證教練數量,用志愿者或專業學生替代,原本需3名持證教練的團隊,可能僅配備1名持證教練,還有機構在宣傳時展示資質完備的人員,實際帶隊時卻私自更換。”他提到,家長在選擇“獨立營”或“單飛營”時,容易忽視對機構人員資質的核實,“建議家長在報名前要求機構提供帶隊人員的資質信息,核對人員與證書是否一致,出發前再次與孩子確認,避免‘貨不對板’。”

從業多年來,李遠江見到過不少戶外研學市場的混亂局面。“有的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的問題,產品也缺乏專業教育設計,孩子參與后收獲寥寥,甚至可能淪為‘打卡式體驗’。”李遠江認為,逐漸淘汰缺乏資質的機構,才能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專業、更規范的方向發展,讓戶外研學真正實現對孩子身心成長的助力,也讓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宗媛媛,莫凡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