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全國科普月即將到來,屆時北京將集中推出“科普月探館新體驗”等活動。自1957年北京市少年科學技術館成立以來,全市大力興建各級科技館,構建科普教育網絡,打造“科技館之城”。如今,遍布京城的“科技館”已成為孩子們通向未來科技世界的大門。
(1)北海少年之家“升級”少年科技館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重視少年兒童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少年宮、少年之家、少年兒童文化宮等校外教育場所。1956年,北京積極響應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將原北海公園內的少年之家升級打造成為一個專門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校外教育場所。
1957年5月26日,北京市少年科學技術館建成開放。為支持該館建設,當時,周恩來總理贈送了一部珍貴的35毫米電影機,電力工業部、電機制造工業部和第一機械工業部贈送了一座“少年先鋒隊水電站”,第一機械工業部贈送了一輛解放牌汽車,交通部贈送了一艘噴水拖輪,海軍司令部贈送了一艘汽艇以及很多艦船模型和航海儀器,郵電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贈送了全套電報、電話設備以及收音機和錄音機,中央氣象局贈送了一套地面氣象觀測站的全部設備,北京天文館還幫助該館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天象室。(1957年5月27日《北京日報》2版,《少年科學技術館開幕》)有了這些先進的設備,電影放映組的組員們可以為小觀眾們放映電影,航海愛好小組的組員們可以開著噴水拖輪、汽艇在湖面上游弋,無線電小組的組員們可以自己組裝收音機。
北京市少年科學技術館設有無線電、電信、電影放映、化工、內燃機、天文、氣象、航空、機工、木工、鉗工等活動小組,還有少先隊水電站,以及和北京航海俱樂部合辦的少年業余航海學校,孩子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在課余時間到這里參加活動。春季漲水時,少先隊水電站日夜發電,發電能力達到10千瓦,75名平均年齡在13歲到15歲的初中生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利用業余時間輪流值班。除了正常發電,這個水電站還會配合中小學教學舉辦各種關于電的知識展覽,接待中小學生參觀。(1959年4月20日《北京晚報》4版,《少先隊水電站》)
錢學森、華羅庚、周培源等著名科學家都曾去過北京市少年科學技術館給青少年講課。常年在這里學習科學技術的中小學生有1000多人,每年前來參觀和參加群眾活動的學生達幾十萬人。少年科技館的輔導員曾收到原化工組組員高敷紳寫來的一封信:“我考上了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我們班上航海組的郭成炎考上了大連海運學院。我們都感到,少年科技館的工作,對培養我們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9年10月18日《北京日報》2版,《少年科學技術的搖籃》)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少年科學技術館還會在六一兒童節舉辦精彩的科技表演活動。那時的北京市少年科技館為孩子們播下了熱愛科學的種子,不少孩子因此實現了夢想。(1965年6月2日《北京晚報》2版,《在少年科技館歡度“六一”》)
(2)興建各級科技館組成科普教育網
改革開放后,全國上下掀起學習科學技術的高潮,北京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普工作,各級青少年科技館蓬勃興建。
1981年10月,本市第一家正式的區屬少年科技館——宣武區少年科技館在槐柏樹街正式落成。科技館面積為3518平方米,每天可接待1500多名學生。館內設有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航海、航空、電子、內燃機10個學科組和展覽室、科技游藝室、資料閱覽室等各種活動室。科普作家高士其曾親臨這里指導,科學家茅以升揮筆題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等單位免費為該館提供了十幾萬元的儀器設備。(1981年10月25日《北京日報》1版,《宣武區少年科技館昨起開放》)繼宣武區之后,崇文、西城、東城、朝陽、石景山等區縣也陸續建成青少年科技館,方便孩子們就近開展科普活動。
1985年,由航天部一院出資100多萬元建成的東高地少年科技館開館。館內開設了化學、生物、空模、海模、車模、計算機、天文、攝影、美術等小組,共吸收了700多名組員。孩子們在這里可以看到高大的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火箭模型,各種復雜的儀器儀表等實物及研制、發射火箭的照片。(1985年12月7日《北京晚報》2版,《東高地少年科技館開館》)
1986年兒童節,宋慶齡兒童科技館在玉淵潭公園建成開放。館內有國際知名企業捐贈的電子設備、錄像設備等。這里主要面向年齡偏小的兒童,設有玩具室、人力發電、中華學習機等游藝項目10余種,還有“混色柱”“聲聚焦”“透視路”“光影畫廊”等24種游戲,可以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驗證聲、光等物理、化學方面的科學理論,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1986年6月1日《北京日報》1版,《宋慶齡兒童科技館開館》)
1988年,中國科技館在北三環安華橋畔落成,成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科技館。展館有三層,里面60%以上的展品都可以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和實驗。其中,最吸引青少年的一個項目是高壓放電表演——一個巨大的金屬網制作的小屋“法拉第籠”,上方懸掛著一塊茶色玻璃。接通電源,茶色玻璃向金屬網釋放出幾十萬伏的藍紫色高壓電,清脆的“噼啪”聲響不絕于耳,閃電狀高壓電弧清晰可見。一名女大學生勇敢地走進“法拉第籠”,操作員向小屋施放60萬伏高壓電,籠中少女面帶微笑,安然無恙。圍觀的孩子們眼睛睜得大大的,對靜電屏蔽原理有了形象的認識。(1988年11月17日《北京日報》1版,《科技新成就展現在你面前》)1993年,中國科技館球幕影院正式啟用,經典的大圓球造型成為北三環上的知名地標。
那個年代,各級科技館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各具特色,構成了多層次的科普教育網絡。
(3)“科普大篷車”讓更多孩子受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級科技館紛紛改進展覽方式,主動走出館門、走進學校、深入社區和農村,利用“科普大篷車”、科普小分隊等多種形式,傳播科技知識,支持和指導學校和基層的科普活動。
東高地科技館積極開展了“科普大篷車”下校活動,定期為學校舉辦科普展覽,通過圖片、生物標本、科技模型等實物向學生宣傳環境保護、航天科技等知識。科技館的老師們帶著物理、化學實驗器材到學校為學生做實驗表演,輔導學生進行科技小制作,將科技制作引進了課堂。考慮到孩子們都愛看火箭發射,“科普大篷車”又增加了小火箭發射表演項目,學生可以親自按電鈕發射模型火箭。該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還開進平谷、延慶的深山區學校,使山區的孩子也受到了科普教育。(1996年12月21日《北京晚報》6版,《科普大篷車進學校》)
1997年8月的一天,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來到香餌胡同小學,百余名學生在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徐瑋等十幾位教師的指導下,一個上午,全憑自己動手,完成了航模、船模和電動小水泵3件小制作。孩子們手捧自己的作品,圍著老師問:“等開學了,我們能去科技館參加活動嗎?”當聽到老師說“歡迎”時,孩子們一陣歡呼。當年暑假,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一方面精心安排無線電、計算機等7個小組300名組員的培訓,一方面推出了“科普大篷車”。大篷車先后到7所小學為1100多名學生舉辦活動,更多的孩子通過接觸科普制作激發了學習興趣,鍛煉了動手能力。(1997年8月10日《北京日報》1版,《東城開出科普大篷車》)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宇宙,了解環境污染與天體的關系,豐臺科技館把流動天文科普宣傳車開到了中小學校,孩子們可以觀展覽、看天象表演、聽天文講座,還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黑子。長辛店中心小學的許多孩子都沒有進過城,更別提去天文館了。孩子們看到流動天文科普宣傳車后別提有多高興了。“感謝科技館的叔叔阿姨讓我們不出門就參觀了一回天文館。”他們開心地說。(2000年5月6日《北京日報》2版,《請進來 走出去 科技送到您家里》)
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大多配有科普展板、特色展品、實驗設備、電腦、放映設備等,儼然一座座小型的流動科技館,彌補了偏遠地區孩子們難以獲取科技知識的遺憾,讓優質科技教育資源覆蓋到更廣泛的人群。
(4)科普創新贏得“8星”好評
進入新世紀,以中國科技館、北京科學中心為首的科技場館不斷創新科普教育形式,青少年科普教育更加豐富有趣。
2009年,中國科技館新館在北辰東路建成開放。新館最大的亮點就是特效影視——擁有宇宙劇場、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共4個特效影院。其中,宇宙劇場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球幕巨幕影廳,比原館址的“大圓球”更大、設備更先進。在宇宙劇場仰望蒼穹,在巨幕影院欣賞海底世界,在4D影院感受撲面而來的風雨特效,科技館新館新奇、刺激的特效影視體驗讓孩子們大呼過癮。(2009年12月24日《北京日報》6版,《世界最大球幕影院春節亮相科技館》)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習科技知識,2010年寒假,中國科技館新館推出了“小小志愿者”培訓班項目。凡是年齡在8歲至13歲,有濃厚科學實驗學習興趣和志愿服務熱情的小朋友都可以報名。競聘成功的小志愿者,接受科技館專業老師的培訓輔導后,可以參與科學實驗表演及其他教育活動的志愿服務工作。通知一發布,報名異常火爆,僅一周時間,就有700余名小學生報名,中國科技館不得不臨時擴招,將小小志愿者名額從原計劃的50名增至100名。(2010年1月24日《北京日報》2版,《700名小學生爭當科技館志愿者》)此后,每當中國科技館在寒暑假期間推出“小小志愿者培訓班”,都會吸引大量小學生報名。一位前去面試的小學五年級男孩表示,當科技館的小志愿者就是為了能天天泡在科技館里,把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教給其他小朋友。(2011年1月24日《北京日報》18版,《千名小學生角逐科技館志愿者》)
中國科技館新館吸睛無數,位于安華橋邊的老館也沒閑著。2018年,中國科技館老館變身北京科學中心,不僅保留了部分經典展品和球幕影院,還新推出了3000多平方米的兒童樂園。科學中心展覽的現代感和科技味十足,孩子們可以鉆進1比1大小的蛟龍號去抓取深海生物;坐上汽車模型去感受駕駛的盲區;飛快地扭動轉盤,制造水中漩渦;甚至還能模擬出絢麗多彩的極光。家長和孩子們對北京科學中心的展覽贊不絕口,聽完“進化的故事”,一個還不怎么會寫字的小朋友在反饋表上寫下了一串拼音,表示自己很喜歡這里的展覽;五星好評還嫌不夠,他又畫了一個笑臉。一位家長也嫌五星好評不夠,給出了8星好評。(2018年10月4日《北京晚報》3版,《“大圓球”旁新添一個“大蛋糕”》)
近年來,隨著科普教育的深入,北京的青少年科普活動已不再局限于某一處場館。2022年,本市啟動“科技館之城”建設。“科技館之城”不是遍地興建科技館,而是把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產業園區變成面向青少年開放的科技教育體驗基地,構筑起社會化科普平臺。拉動操縱桿,瞥向舷窗外,地面建筑變得越來越渺小……北京東方瑞豐航空技術公司的實驗廠房變身模擬飛行體驗館,讓孩子們過足了機長癮。悅康藥業展館則把藥品生產線搬到孩子們眼前,配合動畫展示,藥劑生產流程一目了然。以“科技館之城”建設為牽引,越來越多的高端科技資源正在走出實驗室,向青少年開放。(2022年6月3日《北京日報》2版,《讓科普場館隨處可見 科技氣息涌動京城》)
如今,北京遍布“科技館”,科普場所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玩得好”。很多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科學的熏陶,樹立了研究科學的遠大志向。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張品秋
流程編輯:u028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