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社局舉行“北京家政”技能品牌發布儀式,219位家政服務從業人員獲得首批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家政服務細分領域專項職業能力考核標準在北京落地實施,推動實現“持證上崗”“掃碼亮證”,將助力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規范化、職業化發展。
老年人照護001號證書如何拿到?
“真沒想到,第一節課是學習洗手。”在慈愛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里,家政從業者李倩一邊說,一邊演示了“七步洗手法”的動作要領。
李倩是甘肅人,5年前進入慈愛嘉,從實習生做起,成長為居家養老清潔業務負責人。今年,她參加了北京市組織的家政服務從業人員專項職業能力學習和考核,屬于跨專業到了“老年人護理”專項。
“我的想法是能多一項技能,成為復合型服務人才。”李倩說,在慈愛嘉的理念中,有一個核心思想是“把企業辦成學校”,各個崗位的同事都在持續學習。和她一起參加此次培訓考核的,除了康養部門、清潔部門還有客戶服務部門的同事。
“每一項課程都非常細,就拿拄拐走路來說,都非常講究。”李倩站起身,右手模仿拄拐動作,“首先要調節拐杖高度,要與老人的髖關節平行,這樣才更方便發力。其次,要注意邁腿順序。”她假設自己右腿是健腿,左腿是患腿,就應該教老人右手拄拐,先邁拐杖、再邁患腿、然后邁健腿……如此循環。
“具體的細節還有很多,怎么扶老年人從床上起身,怎么給老年人洗頭,怎么進行心肺復蘇等等。每一項還都要考慮老年人的心理。我以前做清潔,挪動的是冷冰冰的家具,現在是活生生的人,所有動作都要考慮到老人的舒適,需緩慢且不斷溝通。”
考試從4大模塊中抽題,除了實操,還有一項叫通用素養,李倩要通過手機與AI對話,處理一起突發事件。題目大致是:“失智老人堅稱你拿走了她的手機,你接下來應該怎么處理?”
“這些題目都是從真實案件中提煉出來的。”李倩說,面對失智老人,首先千萬不能急,語氣緩和,不要上來就說“我沒拿”,而是安撫情緒,引導老人回憶。比如:“奶奶,您剛才去過哪里呀?”然后慢慢地,幫助老人找到手機。
李倩最終順利通過考試,成為“北京家政”技能品牌“老年人照護”專項職業能力“001”號證書獲得者。她現在已經能夠帶著證書,上崗服務了。“姜奶奶您好,我來給您量個血壓。”在慈愛嘉銀杏舍長者公寓,李倩為百歲老人姜奶奶測血壓,“嗯,數值不錯,您好著呢。”
“嗨,可不嘛,啥也不操心,好著呢。”姜奶奶耳聰目明,跟李倩拉著家常,“人啊,就是這樣,都別操心,放寬心,謝謝閨女!”
“育兒小白”的充電成長之路
49歲的邢海玲,7年前還是一名“育兒小白”。當時,兒子升入高中住校,她有了閑暇時間。為了多掙錢,邢海玲從老家來到北京,在北京愛儂家政開啟了育兒嫂的職業生涯。“剛開始以為這工作挺簡單,反正帶過自家孩子,覺得只要有責任心就能干好,沒想到這里面門道多著呢!”
參加崗前培訓時,邢海玲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很多育兒習慣都是不科學的。“比如,把尿其實對孩子不好,換尿不濕的時候腳提太高可能損傷孩子脊柱,輔食也不是吃飽就行,還要講究營養均衡。”
邢海玲一邊惡補理論知識,一邊練習實操技能,但七天的培訓顯然遠遠不夠。“只能算是把東西先裝進肚子里,后面還要有個消化過程。”令邢海玲感到慶幸的是,北京愛儂家政每周都會組織免費培訓,讓她有了繼續學習的機會。
前兩年,邢海玲照顧的一個寶寶喝奶時因速度過快出現嗆奶,“孩子突然就發不出聲音了,情況十分危急。家中只有一位老人,嚇得手足無措。”邢海玲立刻想起培訓時所學的嬰幼兒海姆立克急救法,沉著冷靜地按照規范步驟操作,短短數秒鐘就幫寶寶化解了危機。“要是沒經過專業培訓,我肯定也慌了,后果不堪設想。”
除了生活照料和保健護理以外,邢海玲還將早期教育融入日常照護中。在做安全教育時,她把繪本和實物結合起來。“孩子好奇心強,總想把手伸到車窗外。我就找來一根樹枝,給她演示車窗關上時樹枝會被夾斷,這樣再拉她的手過去時,她自己都知道不可以。”
帶寶寶出門遛彎時,邢海玲也會積極與孩子互動,“讓寶寶用手扇一扇,感受什么是風,引導她看樹葉被風吹動的樣子,再去聞一聞花香,告訴她那些都是什么顏色。”邢海玲欣喜地看到,大量的語言輸入為孩子日后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為提升大運動能力,邢海玲經常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爬多走。“剛開始學蹦的時候,我會找來軟墊,帶著寶寶一起做動作,平時也鼓勵寶寶練習蹲起,增強腿部力量。”在鍛煉精細動作時,邢海玲找來瓜子,引導孩子嘗試逐一捏起,“早期教育可以融入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開展。”
每天晚上忙完以后,邢海玲還會專門拿出一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充電,“我買了很多關于嬰幼兒輔食和嬰幼兒心理方面的書,希望能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在這次嬰幼兒照護專項職業能力考核中,邢海玲憑借過硬的實力,成為全市首批取證人員。
拿到證書成為必須跨過的及格線
作為北京愛儂家政母嬰運營部主管,劉茹參與了此次嬰幼兒照護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培訓教材與評價標準的起草工作。護理專業出身的她,曾有6年婦產科工作經驗,之后又在高校教授護理專業10年。進入家政行業后,她發現以往嬰幼兒照護的考核與實踐存在“脫節”問題。“育嬰員國家職業標準已經多年未更新,無法滿足當下市場需求,考核又是以理論為主,很多育兒嫂會答題,但不會操作。”
經過反復推敲,劉茹與團隊成員決定在國家育嬰員五級標準上,選擇性地融入中、高級內容。“特別是在意外傷害的預防和處理模塊,專項職業能力考核有了更高要求,因為這些直接關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此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打破了以往“重理論、輕實操”的弊端。過去家政員靠刷題就能通過,60分就算達標。現在全程圍繞實操展開,包括生活照料、保健護理和早期教育三個模塊,及格線也提高到70分。“比如考‘嬰兒沐浴’,不再是問‘水溫應該是多少度’,而是讓家政員現場用冷水和熱水調配出37到40度的洗澡水,還要規范完成沐浴的整個流程。在操作的嚴謹性上,就連沖奶粉時奶瓶蓋的擺放都有要求,因為這些細節都會關系到孩子的健康。”
慈愛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負責人趙磊告訴記者,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誕生,給整個行業帶來很大變化,“就拿我們主導開發模塊培訓教材和題庫的‘老年人照護’來說。有了證書,首先就提高了信任度。以后消費者見到這本有政府背書的證書,就是家政人員水平的體現。其次,能帶來整個行業的升級,考取證書成為從業者必須跨過的及格線。沒到及格線,可能意味著你未來沒法進行服務。”
趙磊說,參與教材設計和題庫開發時,慈愛嘉把16年來在北京服務20多萬家庭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找出反饋的痛點、難點,再跳脫出來,以從業者的角度去考慮培訓內容,哪些是原則性、必須掌握的。”就像開篇第一課講洗手,也是經過反復推敲后確定的。
“服務行業中,最復雜的其實是與人溝通,讓服務對象滿意。”趙磊從過往工作中總結,“家政從業人員通過北京人社的此次培訓掌握了初步的技能后,未來,還需要不斷地提升素養和專業技能,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老年人個性化的需求。”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孫毅,宗媛媛
流程編輯:u028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