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子泥,是位于江蘇鹽城黃海濕地之中的一片灘涂濕地。這里漲潮為海、落潮為灘,處于全球主要候鳥遷飛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路上,每年有大量鳥兒在這里棲息、繁殖、越冬。

曾經,條子泥濕地的鳥兒棲息環境面臨兩大影響:一是江蘇啟動的百萬畝灘涂圍墾工程;二是外來物種互花米草侵入,在近海灘涂快速生長,擠占魚蝦、貝類等物種的生存空間。這些因素改變了條子泥濕地的自然生態,影響鳥兒的覓食及棲息環境。

2018年,鹽城市擴大黃海濕地保護范圍,將條子泥濕地納入世界自然遺產提名范圍,停止圍墾和開發。2019年2月,鹽城市正式在條子泥設立市級濕地公園,近年來,管理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清除互花米草,被入侵的灘涂漸漸恢復原生態,鳥群又飛回來了。

這么多鳥兒,漲潮時到哪里落腳?條子泥濕地運營部主管金娟用手指著海堤外側一處水塘:“去我們的‘720’啊。”

“720”,是緊鄰海堤的一片水塘,面積約720畝。這里本是一處魚塘,后來,管理部門退漁還濕,建設起一塊高潮位鳥類棲息地——在生態修復基礎上,通過水位控制,形成深水區、淺水區、光灘區等不同的棲息環境,滿足多種鳥類的活動需求。

金娟2020年來到條子泥濕地工作,講起“720”和鳥兒如數家珍。“涉禽喜歡的水位是多深?就在它們的小腿位置。像東方白鸛這樣的高大涉禽,偏好的水位深一些;像黑臉琵鷺、白琵鷺這樣個頭小一點的,活動區的水位就得降下來;而像勺嘴鷸,個頭太小了,就只能在很淺的水面活動。”金娟說,“‘720’就像鳥兒的‘幸福社區’,總能找到一片適合的水面。”

除了以調節水位為主的微地形改造,管理部門還在“720”完善硬件設施,加強智慧管理——安裝高清攝像頭、AI鳥類識別系統,安排專職人員24小時管護……“720”越來越受到鳥兒的青睞,在此停歇的鳥兒連年增加。

近年來,“720”高潮位鳥類棲息地的做法得到廣泛認可,管理部門在川水灣海岸帶、梁垛河口、方塘河口等處成功推廣“720”建設經驗,鳥兒的“幸福社區”面積不斷擴大。東臺沿海經濟區黨工委書記杜驊表示,條子泥濕地將繼續堅持科學、精準保護,為鳥兒營造和諧的棲息環境。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申 琳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