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當勞、北京環球影城等企業招聘退休人員引發熱議。一批低齡老人躍躍欲試,希望借助再就業發揮余熱,迎來個人價值的再提升。但記者采訪發現,在實際工作中,“銀發打工人”不僅需要面對體力考驗和業績壓力,還可能遭遇勞動權益保障難的困境。

資料圖片
什么崗位受歡迎:餐飲、物業、家政
實際上,麥當勞招聘退休人員并非首次,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9年,麥當勞就已面向退休人員招錄彈性工作時間的員工。
麥當勞中國在回應此事時表示,將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及政府指導執行用工政策,為全職員工依法繳納社保。同時采用靈活多元的用工方式,退休返聘人員等勞務關系員工也是其中一部分,將為其提供符合法規政策的報酬,并提供商業保險等。
“應聘者無論男女,年齡不超過63歲,持有退休證,并能提供近三個月退休金流水證明。”海淀區一家麥當勞餐廳經理介紹說,退休人員與兼職員工、學生工一樣,與餐廳簽訂特定類型的勞務合同,區別于全職員工的勞動合同。
退休人員通過面試后,在入職前還需辦理健康證。入職后,薪資標準為每小時19元,與餐廳其他普通員工工資結算方式相同,實行月結制度。員工每日工作時間通過打卡系統統計,通常每日工作4至8小時。
麥當勞官方招聘小程序顯示,退休人員可選擇的崗位有清潔工、維修工、餐廳員工等。記者查詢各大招聘網站發現,麥當勞的這些崗位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了退休人員再就業市場的崗位特點——集中在餐飲、物業、家政等領域,以保安、小時工、清潔工這類體力勞動為主。
除了“藍領”崗位,對工作經驗比較看重的領域,像醫療、科研、財會等“白領”崗位對退休人員也有一定需求,且薪資水平較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社保新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9月1日起實施,不少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會越來越多地招聘不用繳納社保的退休人員,而且退休人員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職場歷練,幾乎無培訓成本;同時具有豐富的生活、工作閱歷,更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溝通技能,有利于服務崗位。
在招聘平臺上,也有個別企業人事負責人坦言,招聘退休人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無需再為其繳納社保,但記者實地走訪朝陽區部分小餐館發現,一些商家的招聘條件相對寬松,僅需提供健康證即可上崗,并不要求退休證及退休金流水等證明。
有人體力吃不消,有人為“業績”發愁
新的需求是否催生線下“老年人就業潮”目前暫未顯現,但不少退休人員的再就業熱情已被點燃。前程無憂2022年曾發布《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顯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業意愿強烈。
“閨女剛結婚,還沒打算要孩子,我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找個活干。”56歲的陳阿姨是安徽人,退休前是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去年退休后搬來北京,與在北京安家落戶的女兒、女婿共同生活。
一開始,陳阿姨想找幼兒教育、兒童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但屢屢碰壁。今年6月,陳阿姨在小區附近的一家燒烤大排檔找到了一份穿肉工作,一小時25元。
“剛開始我挺有干勁,但連干了4天,身體就有點兒受不了了。”陳阿姨說,夏天晚上是大排檔用餐高峰期,要提前穿好大量肉串,“都是鐵簽子,一不小心就扎到手,還要干打掃衛生的雜活,有一天忙到夜里11點多,第二天腰都直不起來。”
不到半個月陳阿姨便辭了職,“用閨女的話說,如果因為那點工資累出病,才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與陳阿姨受不了體力活的強度不同,61歲的郭大爺找到了一份腦力工作。退休前,郭大爺在環保領域從事研究數十年,算是業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退休剛一年,一家環保企業的研究院就慕名找到郭大爺,希望聘請其為高級技術顧問,負責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
“我們簽了一份《勞務協議》,約定一周一到兩次技術指導,在家打電話或視頻就行,緊急情況再去現場,每月8000元。”郭大爺說,第一個月雙方工作交流比較順暢,但在第二個月,研究院向其提出了論文指導和發表目標,“雖然說搞了半輩子科研,一直在和論文打交道,但退休了還讓我發,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
郭大爺說,年紀大了再就業是想發光發熱,但體力和心氣兒沒法與年輕人比,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勞務協議》只含糊約定了“積極反饋技術指導咨詢服務成果”,并未約定論文發表事宜,郭大爺擔心滿足不了對方的需求,于是毅然和這家環保企業解約。
再就業“傷病維權”比例較高
記者采訪發現,退休人員再就業擔心的是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一些用人單位也有顧慮,怕有意外發生。一家連鎖包子鋪門店負責人告訴記者,不會招聘年齡過大的退休人員,一般只考慮51、52歲的“低齡老人”。該負責人解釋,包子鋪工作節奏快、強度大,“每天我們都要連續工作13個小時,年齡偏大的退休人員身體肯定扛不住。”
豐臺法院2023年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該院審理的167件涉老年人用工糾紛,涉及確認勞動關系、支付工資、休息權和工傷權益四大方面。因再就業當事人集中在50歲至65歲這一區間,這類案件還呈現兩個特點:一是發生受傷情況而起訴的比例較高,二是自身疾病原因引起的侵權訴訟較多。
記者發現,不論是討要薪資,還是認定工傷賠償,都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即再就業的超齡人員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嗎?
北京福茂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志友律師介紹,《勞動合同法》第44條第2項明文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也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也就是說,退休人員再就業與用人單位不能形成勞動關系,其法律身份不再是‘勞動者’。”
在此前的法律實踐中,法院對于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一般會認定其再就業時與用人單位形成的是勞務關系。
在一起案例中,城鎮職工趙大爺退休兩年后,自覺身體不錯,62歲時找了一份安保工作。一天凌晨,趙大爺在值班中突發腦梗,昏迷倒地,直到當天上午才被同事發現,萬幸,經過救治趙大爺保住了性命。
趙大爺在工作中突發疾病是否屬于工傷呢?事后,他提起勞動仲裁,仲裁委以趙大爺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不符合勞動人事仲裁案件中“勞動者”的主體資格,作出不予受理決定。因無法認定工傷,無奈之下,趙大爺以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為由向法院起訴,法院最終判決保安服務公司擔責10%,趙大爺自擔責90%。
兩部新規給予超齡勞動者更多保障
目前我國已處于“中度老齡化”社會,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至2031年的十年間,每年約有2000萬人退休。超齡人員再就業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更好保護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合法權益?在張志友律師看來,隨著今年兩份新規文件的公布、實施,將鼓勵更多超齡人員再就業,對保障其相關權益也更有力。
兩部新規分別是: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社保新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人社部今年7月公布的《超齡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暫行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
前者廢止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32條規定,即“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后者與之遙相呼應,第5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超齡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針對超齡勞動者難以獲得工傷保險保障問題,第15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為超齡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并繳納工傷保險費。
“這意味著,超齡人員再就業后相關勞動權益受到損害的,在維權程序上,如果因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發生爭議的,屬于勞動爭議,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而因其他事項發生爭議的,應該還是屬于合同糾紛,當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普通民事訴訟。”張志友律師說。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見稿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與超齡勞動者訂立書面用工協議,“‘用工協議’是一個非常中性的概念,超齡勞動者(包括未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既不是勞動關系也不是勞務關系,而是一種特殊的用工關系。”張志友律師說,“這將有助于超齡勞動者能夠更安心、更有底氣進入再就業市場。”
簽署權責清晰的書面協議是關鍵
根據《人民司法》2024年刊發的一篇名為《不完全勞動關系的界定及保護——從超齡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展開》的文章介紹,通過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進行統計,2020年至2022年,全國法院共審理與超齡勞動者相關的勞動、勞務糾紛案件4萬余件,總體案件上訴率高達50%。
司法訴訟耗費時間長、牽涉精力多,為了避免法律糾紛,退休老年人再就業時除了量力而行外,該如何未雨綢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張志友律師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在工作前,要與用人單位簽署權責清晰的書面協議,這是保障權益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協議應盡可能詳細地明確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協議期限、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勞動條件等內容。
其次,在工作中,要關注自身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如果權益受到侵害,要注意收集相應的證據,例如保留好工資條、工資銀行轉賬記錄、工作證、考勤記錄、加班通知、工作溝通的微信和短信記錄等,這些材料在發生爭議時是維護權益的重要憑證。
最后,如果權益受到侵害,要勇敢并理性地通過合法途徑維權,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可以咨詢專業律師的意見或申請法律援助。
(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張宇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