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后的神樂署。本報記者 鄧偉攝

侵華日軍占據時期神樂署舊照。

世界文化遺產天壇每天游人如織,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人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這里還烙著日軍細菌戰的罪惡印記——被譽為“最高禮樂學府”的神樂署,曾是侵華日軍1855部隊在華北開展細菌戰的重要基地。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天壇公園紅色講解員梁梓昱近日帶記者探訪神樂署,揭開這段沉重的歷史。

“最高禮樂學府”被侵占

天壇外壇西南角的神樂署內,北側有一面墻,郁郁蔥蔥的爬山虎如綠瀑般,幾乎將整面墻覆蓋,唯有中間一處被特意留白,露出漢白玉碑,碑上“侵華日軍細菌部隊遺址”十個字,無聲訴說著這里曾經歷的劫難。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已有600余年歷史。天壇神樂署,作為明清兩代培養祭祀樂舞生的綜合場所,被譽為 “最高禮樂學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7月29日北平淪陷,1937年8月,日軍進駐天壇神樂署,設立所謂“華北軍防疫給水總部”,也就是1855部隊。

梁梓昱解釋,大家對于“731”這串數字不陌生,它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日軍細菌部隊,其創始人石井四郎是細菌戰的推行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而1855部隊就是由他派出的部隊成員組建的。1855部隊是繼731部隊后日軍在華建立的第二支大規模細菌戰部隊。這支披著“衛生防疫”外衣的特種部隊,在天壇神樂署及周邊區域建立了龐大的細菌戰基地。

侵華日軍當年為什么選擇天壇神樂署區域建立細菌部隊基地?

記者了解到,1900年八國聯軍曾侵占神樂署,將其辟為兵站。民國以后,神樂署先后被林業試驗場和中央防疫處借用。日軍在此研制細菌武器,不僅可以使用中央防疫處現成的設施設備、器材和器具,而且神樂署位置比較隱蔽,便于日軍秘密進行細菌實驗等活動。

日軍在神樂署里的滔天罪惡

“最高禮樂學府”被日軍占領后,成為他們實施暴行的基地。

在《北京甲1855部隊的驗證》一書中,有一張“一八五五部隊本部施設圖”。其中顯示,日軍建立的基地占地面積相當大,有上萬平方米,所駐日軍最多的時候達1200多名。1855部隊下設本部總務部、第一課(病理試驗)、第二課(菌苗制造)、第三課(細菌武器研究所),其中本部和第二課就在如今的天壇神樂署、中國藥檢所、原北京口腔醫院以及原北京天壇醫院和周圍部分區域。他們在這里修筑了日軍宿舍、病房、工作室、小動物室、地下冷庫和水塔等大量設施,系統性地研制鼠疫、霍亂、傷寒、痢疾、黑熱病、瘧疾等致命病菌,并大量生產跳蚤、鼠疫等細菌武器,同時統轄和領導分部及辦事處的細菌戰業務。

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他們還有特殊的一套稱謂,比如把老鼠稱為“餅”,把跳蚤稱為“粟”,把活體實驗的人稱為“猿”。這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

據記載,1943年8月,1855部隊在北平地區進行散布霍亂細菌試驗,造成嚴重后果。到當年10月底,全市城區共發現霍亂患者2136人,其中1872人死亡,死亡率高達87.6%。

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沉痛歷史

日軍1855部隊對證據的銷毀也很徹底。1945年,當戰敗的消息傳到1855部隊后,他們緊急銷毀細菌部隊的資料,焚燒罪證,僅試驗用的跳蚤,就拉走了一萬多桶,破壞工作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戰爭結束僅七天,他們就解散了部隊,還妄圖把1855部隊的名字從歷史中抹去。但是罪證不可能被完全毀滅,100多間實驗室仍在,地下冷庫和水塔仍在,血淋淋的事實不容否認。

新中國成立后,天壇逐漸恢復了歷史原貌,并對神樂署進行修復。199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神樂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2012年,神樂署被納入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著參觀的市民游客越來越多,更多的人開始了解那段沉痛的歷史。

眼下,神樂署正在展陳提升中,不久將對外開放,成為系統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的專門空間。“歷史上,這里回蕩著莊嚴的祭祀樂章,日本侵華時淪為滅絕人性的實驗所,今天這里又成為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播陣地。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里發生過的事,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梁梓昱說。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任珊,鄧偉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