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在各類的軀體化癥狀中有一種常見的特殊形式【發熱】,今天邀請了心身醫學科的劉彥茹主治醫師,總結了十條關于心因性發熱的事實特征:

事實一:它不是“裝病”,是一種真實的生理現象

心因性發熱絕非孩子為了逃避上學而故意為之的謊言。它是一種由大腦主導的、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當孩子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焦慮或情緒困擾時,大腦中的應激系統(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會被激活,釋放出皮質醇等壓力激素。這些激素會干擾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就像一個恒溫空調被錯誤地調高了設定溫度,導致身體主動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表現出真實的體溫升高。這是一個無意識的、自主神經調控的過程,孩子自身無法控制。

事實二:好發年齡集中于學齡期和青春期

學齡期和青春期均會出現:學齡期(6-12歲) 的孩子開始脫離家庭中心,步入學校這個小社會,學業壓力、同伴競爭、師生關系等全新的挑戰撲面而來。而青春期(13-18歲) 的孩子則面臨更劇烈的身心巨變:自我意識高漲、情緒波動大、對社交認可的需求極度強烈,同時升學壓力也達到頂峰。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抗壓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心理沖突更容易通過身體癥狀來表達,心因性發熱就成了一個常見的出口。

事實三:體溫多為低熱,但少數可達高熱

絕大多數心因性發熱的體溫表現為低熱(37.5℃ - 38.5℃),這是因為其驅動機制與細菌病毒感染的強烈炎癥反應不同,更多是神經調節的輕微失調。然而,人體的應激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少數孩子的植物神經反應可能異常劇烈和敏感,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出現更大范圍的紊亂,從而使體溫飆升到39℃甚至更高。因此,不能單純因為體溫高就武斷地排除心因性可能,關鍵要看發熱是否與壓力情境緊密關聯,以及是否伴有其他感染跡象。

事實四:發熱模式是關鍵的“診斷”線索

這是識別心因性發熱最直觀、最重要的“偵探線索”。它的模式極具特征性:時間關聯性:體溫在特定壓力事件(如周日晚上、周一早晨、考試日、重要比賽前) 準時升高;情境關聯性:一到學校或想到學校就不舒服,體溫上升;一旦回到家、得知可以請假或者進入假期,癥狀就戲劇性地迅速緩解;節律性:體溫在一天內也可能波動,但通常在夜間、深睡眠時能自行降至正常,這與許多器質性疾病的熱型不同,這種“選擇性發熱”強烈暗示了心理因素的主導作用。

事實五:常規退燒藥效果不佳

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或布洛芬等常見退燒藥的作用機理是抑制前列腺素等致熱物質的合成,從而對抗“炎癥”引起的發熱。但心因性發熱的根源是“神經功能紊亂”,并非典型的炎癥過程。因此,服用這些藥物就像是試圖用水去澆滅一個沒有明火的、只是電路短路的設備,自然是效果甚微或完全無效。這種“藥效不符”的現象,也是提醒家長和醫生需要轉換思路的重要信號。

事實六:常伴有其他焦慮的軀體化癥狀

焦慮和壓力不會只攻擊身體的一個系統。當心理壓力大到足以引起發熱時,它往往也會“攻擊”其他脆弱的系統,引發一系列五花八門的身體不適,醫學上稱為“軀體化癥狀”。常見的有:

神經系統:頭痛、頭暈(緊張性頭痛常見)

消化系統:功能性腹痛、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

心血管系統:心慌、胸悶、氣短(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所致)。

全身癥狀:莫名的疲勞感、疼痛感等;

這些癥狀可能會與發熱同時出現,共同描繪出一幅“壓力全身反應圖”。

事實七:關鍵鑒別點——缺乏感染證據與相應癥狀

這是醫生進行鑒別診斷的核心環節。對于感染性發熱,體格檢查通常能找到源頭(如喉嚨紅腫、肺部啰音),實驗室檢查也會有明確提示(如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CRP顯著升高)。而心因性發熱的孩子,醫生查體時一切正常,抽血化驗所有指標也在正常范圍內。更重要的是,孩子顯著缺乏感染性疾病通常會伴隨的“中毒”癥狀,例如:呼吸道癥狀:咳嗽、咳痰、流鼻涕、鼻塞、喉嚨劇痛;全身炎癥表現:嚴重的肌肉酸痛、關節痛、寒戰(發抖);這種“只有溫度,沒有病狀”的矛盾現象,是心因性發熱特異的標志。

事實八:多見于高敏感和高壓環境下的孩子

并非所有孩子都會出現心因性發熱,它更容易發生在特定氣質類型和特定環境下的孩子身上。內在性格:這些孩子往往天生敏感、內向、思慮過重、追求完美、自我要求極高,或者不善于表達和宣泄負面情緒。外部環境:他們通常身處高期望、高壓力的環境中,可能是來自父母的“雞娃”壓力、學校的激烈競爭、難以處理的同伴關系(如被孤立甚至霸凌)等。內心的巨大壓力無處釋放,最終身體成為了“替罪羊”。

事實九:身體是情緒的“代言人”

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或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孩子,他們可能無法清晰地意識到并說出“我壓力很大”、“我對上學感到恐懼”這樣的話。他們的情緒和心理沖突需要找到一個出口,于是身體就成了表達內心痛苦的“代言人”。發熱和各種軀體不適,就像是身體在替他們大聲呼喊:“我受不了了!我需要幫助!” 讀懂這個信號,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事實十:治療核心是“減壓”而非“退燒”

處理心因性發熱,盯著體溫計是徒勞的,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焦慮(“我怎么又發燒了?”)。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找到并緩解壓力源,幫助孩子重建心理平衡。家長層面:需要放下焦慮,轉變態度,從追問“為什么又發燒”變為關心“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難題”,提供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與孩子一起評估和調整過高的期望和目標,尤其避免反復測試體溫,反復詢問體溫。專業干預:認知行為療法(CBT) 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孩子識別不合理的壓力來源,學習管理情緒和放松的技巧(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在必要時,醫生可能會建議輔以藥物來調節紊亂的神經功能。一旦內心的壓力源被找到并疏通,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體溫自然會回歸正常。

最后,需要警惕一種特殊的例外情況:少數孩子可能會采取“人工造熱”的方式,例如通過摩擦體溫計的感溫頭或用其接觸熱水杯等熱源來人為制造發熱讀數,這種行為不屬于無意識的“心因性發熱”,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為了逃避壓力(如上學、考試)而采取的消極回避行為,它同樣表明孩子正承受著難以應對的巨大壓力,并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避免憤怒指責,而更需要冷靜地與孩子和專業人士(心理醫生)溝通,探尋其背后的深層壓力源,并進行正確的行為和心理引導。

重要提示: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反復、無法用常規疾病解釋的發熱,請務必首先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在排除所有生理性病因后,再與醫生共同探討心因性因素的可能性,并可尋求心身醫學科醫生的專業幫助。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兒童醫院心身醫學科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