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AIGC抗戰微短劇《坐標》近日在芒果TV與湖南衛視同步上線。該劇將最新的AIGC技術與微短劇的視聽形式進行創新融合,以“無真人出演、無實景拍攝、無動作捕捉”的全AI制作模式,開創了主旋律題材創作的全新范式,并在開播首日斬獲貓眼熱度與有效播放量雙料冠軍。
“算法創作”帶來顛覆性體驗
《坐標》以1942年抗日軍民反抗日軍“五一大掃蕩”的真實歷史為背景,別出心裁地從“軍事測繪”這一微觀視角切入,生動呈現了集體抗爭的壯烈與智慧。作品采用雙線敘事結構:歷史線聚焦八路軍指導員、測繪專家周秀蘭在獄中以假地圖誘敵深入的英勇事跡;現代線則通過地圖殘片的發現與修復,串聯起跨越八十年的歷史回響與精神傳承。
作品為觀眾帶來顛覆性的觀劇體驗。劇集開篇晨曦中蒼茫的太行山巒,以油畫般的質感和史詩般的沉靜氛圍,打破了觀眾對AI生成內容“粗糙失真”的刻板印象,彈幕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這真的是AI生成的嗎?”
在人物塑造上,《坐標》實現了從“形似”到“神似”的跨越。通過深度學習海量人類表情數據,AI不僅精準還原了角色細微的面部肌肉運動和眼神變化,更賦予虛擬人物以鮮活的情緒張力。
劇中通過大量情緒節點的精細拆解來強化人物的情感弧光,這意味著AI并非機械生成表情,而是基于對角色在不同情境下情緒變化的深度理解,使得人物的喜怒哀樂都顯得層次分明,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至于有觀眾在彈幕留言“以后是不是真的不需要演員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多部作品均嘗試以AIGC技術重構歷史記憶。除《坐標》外,重慶衛視9月4日推出了7集精品微短劇《晴空之下》,創新采用“微短劇+微紀錄片+AIGC”三維融合模式,通過AI復原抗戰時期的重慶建筑,以數字模型與實景疊化隱喻“記憶修復”。此外,9月3日推出的AIGC短片《抗戰中的“虹口人”》借助人工智能勾勒壯烈歷史圖景。這一系列創作實踐標志著AIGC技術已從視覺實驗階段邁入敘事賦能的新紀元。
AI重塑影視工業與創作生態
相較一年前普遍存在的畫面抖動、邏輯混亂的AI短片,以《坐標》為代表的AIGC作品已實現從“技術炫技”到“藝術表達”的質變,其突破不僅體現于近乎實拍的視覺質感,更在于能駕馭多線敘事結構,并將技術轉化為傳遞歷史精神的精準語言,呈現出快速迭代的發展趨勢。
《坐標》雖僅有4集、總時長不足20分鐘,卻在有限篇幅內展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作品摒棄了傳統抗戰題材的宏大鋪陳,轉而采用高度凝練的“微敘事”策略,實現“以小見大”的主題表達。雙時間線在短篇幅內交錯推進,歷史線的緊張悲壯與現代線的追尋解密形成節奏張力,每一幀畫面都承擔著推進敘事或深化情感的雙重功能。
在創作中,AI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成為解讀歷史、傳遞精神的核心,它通過算法對散落的歷史碎片進行學習與風格化重建,生成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具備藝術感染力的場景與人物。創作者利用AI技術快速生成場景的優勢,實現不同時空場景的無縫切換,既避免了拖沓冗長,又通過情緒節點控制,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英雄形象的立體塑造和精神傳承的主題升華。
《坐標》的片尾名單直觀反映了AIGC對影視工業的重構:傳統劇組中龐大的攝影、燈光、場務、服化道團隊已被AIGC統籌、AIGC動態生成、AIGC音頻算法等新崗位取代。這種全AI生成模式,徹底顛覆了依賴真人表演與物理拍攝的傳統制作流程,極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與技術門檻。
《坐標》及其同類作品的涌現,預示著AIGC微短劇賽道已進入爆發前夜。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坐標》的創作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一次生產方式的轉型,當技術能夠如此深刻地承載歷史記憶與人文精神,影視行業或許正見證著一個全新創作時代的開啟。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邱偉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