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月上旬,什剎海畔一場抗戰主題講座現場,幾本舊畫報引起圍觀。翻開泛黃的頁面,日軍占領城關、坦克開進城門……一張張舊照,定格了恥辱而心痛的瞬間。

畫報旁陳列著兩組對比照片:兩張老照片攝于1937年居庸關長城附近,一張是日寇持槍站在長城上囂張炫耀,另一張是我方戰士在蜿蜒長城上行軍;兩張新照片則是近期拍攝的,取景角度幾乎完全與老照片一致。拍攝者叫阮明昊,是位聽障人士。

通過精準復原歷史影像的取景地點與角度,阮明昊以實證方法揭示了一段不容篡改的歷史:畫報中的侵略行為,確實發生在我國長城之上,發生在我們先輩守衛過的土地上。

在無聲的世界里,阮明昊用自己的方式“對話”長城上的抗戰歷史。

 
阮明昊

這是阮明昊收藏的部分與長城抗戰有關的舊畫報,老照片真實記錄了侵華日軍罪行。受訪者供圖

鐵證 不容否認的侵略

人群中,身材微胖的阮明昊一身休閑打扮,充滿了松弛感。不會手語的記者,卻有些緊張——如何與他“對話”?沒想到,阮明昊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社交軟件,笑著示意記者添加好友。

復拍老照片,源于阮明昊一個質樸而堅定的信念:用影像實證,守護歷史真相。

近年來,他自費收集了大量與長城抗戰相關的老照片,其中多數刊載于抗戰時期日本發行的《支那事變畫報》等出版物。本是侵華日寇為炫耀武力、宣傳所謂“戰功”而拍攝的老照片,如今已成為他們罪行的自供狀,是揭露其罪行的鐵證。

阮明昊“按圖索驥”,實地走訪古北口、八達嶺、居庸關、南口等曾發生激戰的長城段,一圖一地比對,尋找當年的拍攝機位。通過“同一地點、同一角度”的復拍,他實現了歷史與當下的“對話”。

阮明昊用手機敲出這句話:“我并不孤獨,我很樂意。”在他看來,這些復拍影像具有雙重價值:既是對日軍侵華行為的直接證實,也為長城建筑保護和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地理依據,“還有很多人在做這樣的事情,比我堅持得更久。”

緣起 只能用長城情結來解釋

講座現場,還有一本長城小站志愿者張保田的照片集《追尋遠去的長城》,翻開序言,是張保田的自問自答:“尋找一幅老照片上的長城……何以執著不悔?只能用長城情結來解釋。”阮明昊用手敲了敲“長城情結”四個字,伸出大拇指。

長城小站是聚焦長城研究、長城保護的民間組織,匯集了一大批熱愛長城的志愿者。阮明昊與這些志愿者的緣分,要從河北淶源長城小站——烏字號保護站講起。

烏字號保護站并不大,卻單獨拿出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屋子,展示與長城相關的抗戰老照片。9年前的那個夏天,阮明昊走進小屋,凝望著紅色攝影師沙飛的著名新聞攝影作品《戰斗在古長城》組圖,久久不愿離開。

老照片上,戰士們的身影與四周的群山和遠處雄偉、蜿蜒的古長城融為一體……一張張老照片,告訴全世界,在國土大片淪喪、民族危亡之際,中國仍有將士轉戰長城內外,頑強地守衛著陣地、堅持著抗戰。烏字號保護站負責人李勇,當時也和阮明昊加了好友,面對面,耐心地打字,細致講解每張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活躍 “胖昊”一出去就是好幾天

回京后,阮明昊的“長城情結”被“點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之后幾年,他通過互聯網學習了大量抗戰知識,還結識了張保田、嚴欣強等一批長期研究抗戰歷史的長城小站志愿者。

“沒有長城小站和烏字號的話,這些歷史,我可能到今天也不會知道。”從講座現場走出,站在什剎海畔,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阮明昊給記者發來這句話。

今年36歲的阮明昊是北京人,家住鐘鼓樓旁的胡同里。因為與其他人交流存在一定障礙,他習慣了獨來獨往。一位鄰居告訴記者,過去幾年,阮明昊好像特別忙碌,“看見我們,就雙手握拳,上拳打下拳(手語中去工作的意思)。一出去就是好幾天。”

在張保田、嚴欣強等志愿者的幫助下,此前對長城知之甚少的阮明昊漸漸明白,除了臺兒莊大捷、淞滬會戰,長城上也曾在抗戰時期發生過很多激烈戰斗。在長城小站論壇上,阮明昊漸漸活躍起來,網名叫“胖昊”。這幾年,他外出從事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到長城實地學習張保田、嚴欣強的復拍技術。

追尋 有股近乎瘋狂的執著勁

復拍工作遠非照方抓藥那么簡單。

2023年冬天,阮明昊得到一張老照片,畫面上有4名日軍,每人扛著2枚炮彈向長城走去。通過與志愿者們研究畫報信息,基本確定老照片由日軍攝影師拍攝于1933年,地點在密云蟠龍山長城附近。阮明昊利用電子地圖確定了大致坐標,在長城保護員的帶領下走上長城。

然而,要抵達老照片的拍攝地,必須穿過一片茂密的酸棗林。“酸棗的刺很鋒利,沖鋒衣都能給扎破。”同行的長城小站志愿者李獻回憶。他評價阮明昊“有一股近乎瘋狂的執著勁”,每次到現場,都一定要拍出同角度畫面,無論多辛苦、克服多大困難。

當記者問阮明昊這次復拍有沒有受傷時,他指了指自己的胳膊——酸棗刺造成的傷口雖然已經愈合,但疤痕依然清晰。“衣服、褲子都壞了。上午拍了一遍,光線不好,下午又去了一次。”他寫道。

最終成功復拍的新照片上,山形、長城的位置都與老照片高度吻合,實現了“一比一還原”。這種地理特征的高度一致性,正是歷史實證最為有力的語言。

價值 從歷史實證到文化傳承

隨著抗戰影像史料日益受到關注,《支那事變畫報》等出版物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但阮明昊覺得,這是好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些正在消失的歷史罪證”。

這些復拍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歷史實證。正如李獻所說:“阮明昊和其他志愿者復拍的這些照片,不僅可以佐證老照片是真實的罪證,更可以為今后的長城保護工作提供原始依據。”

拍攝于抗戰時期的長城老照片,忠實記錄了長城的歷史風貌。在同一位置進行復拍是反映長城變化情況最直觀的方式。對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長城來說,老照片甚至是“孤本”。不對老照片進行考證分析,很多長城段可能會失去存在過的證據。

與此同時,這些影像還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通過新老對比,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變遷,理解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抵抗外侮的精神豐碑。

呼吁 讓歷史尋訪“前赴后繼”

如今,阮明昊收藏的老照片堆起來已有一米多高。但他更希望的,是這項實證工作能夠“前赴后繼”。

對長城老照片的考證復雜且專業,既要查閱大量文獻史料進行溯源,又要借由地理學、天文學等知識的輔助獲取準確定位。“當然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進來。”阮明昊寫道,希望對長城抗戰歷史老照片的研究和尋訪能夠持續下去。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影像資料顯得更加珍貴。復拍不僅是在回顧歷史,更是在為未來保存記憶。每一組成功復拍的對比照片,都是對歷史真相的再次確認,也是對和平的珍視與守護。

新聞內存

長城上的抗戰,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日軍侵占東三省后,向關內不斷進犯,準備進一步占領華北地區。1933年,中國軍隊在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一線的長城上奮起反擊,打響了“長城抗戰”,雖然自身傷亡慘重,但阻止并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寇占領北平、天津后,準備沿津浦、平漢、平綏三線擴大侵略。1937年,在昌平南口到延慶八達嶺長城一線,中國軍隊與日寇血戰,打響南口戰役。南口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后,中日雙方第一次大規模正面沖突。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陳強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