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從“兩新”到貼息“紅包”,期待更多“走心”政策能持續發力,更好地惠及億萬民眾。

消費貸款領域迎來“國補”!近期,財政部等部門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從今年9月1日到明年8月31日,消費者在重點領域消費,可享受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此時推出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可謂“快、準、穩”。

與以往貼息政策重點支持投資端、供給端不同,此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從需求端發力,直接惠及消費者個人,降低個人消費貸款成本,貼息資金由相關貸款經辦機構在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在支持對象上,依托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差異化的客群基礎,政策廣泛覆蓋工薪階層、靈活就業人員等各類人群,普惠性進一步增強。

不僅如此,從日常餐飲到大件家電,從托育、養老、健康等剛需消費,到教育、旅游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這些消費都被納入到此次貸款貼息政策支持范圍。這樣一來,借貸資金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有效緩解消費信貸服務的供需矛盾。同時,疊加以舊換新“國補”政策,累計優惠幅度更大,將更有力釋放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

去年以來,財政、金融、產業、民生等政策同向發力,促消費政策環環相扣。為了讓大家敢消費、愿消費,政策著實很“走心”。拿消費品以舊換新來說,截至今年上半年,“國補”資金共撬動消費額超2.9萬億元,惠及約4億人次。當然,真金白銀的補貼有了,但“走心”政策還需認真落實,才能讓消費者真“動心”。

政策落細落實,需要完善消費貸資金流向監測機制,加強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管控,清晰掌握每一筆消費貸的來龍去脈。為此,有關部門應加強信息溝通,確保消費貸不被“調包”和挪用,嚴防貼息資金被套取,杜絕消費貸流向股市、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和購房等領域,以及國家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禁止的領域,確保消費貸真正用于消費。

政策落細落實,還需要貸款經辦機構強化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加強市場調研,掌握消費貸需求動態,避免出現片面或盲目追求消費貸規模而忽視消費貸風險的行為。同時,機構應對辦理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的消費者提供針對性咨詢服務,及時對他們進行風險提示。此外,包括機構、社區等各方還要幫助消費者提高識別能力,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避免超前消費導致過度借貸和貸款違約,提醒消費者到具備資質的機構申請貸款,以免掉入陷阱。

從“兩新”到貼息“紅包”,期待更多“走心”政策能持續發力,更好地惠及億萬民眾。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中國經濟網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