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粉的魂,一天不嗦,沒精神!為啥廣西的米粉天下聞名,幻化出萬千滋味?

  • 北緯23°的黃金稻倉

沒有廣西的好米,就沒有米粉的“靈魂筋骨”。廣西山多水多,是名副其實的“稻米天堂”。這里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一年能產兩季甚至三季,早稻產量蟬聯全國第一。

壯族祖先西瓿、駱越人是最早的水稻種植者,象州自古被稱為“桂中糧倉”,清代《象州志》夸贊這里“長腰玉粒為南方之最”,玉林的“郁林香米”曾是宋朝貢米。廣西稻米品種繁多,圓潤的米適合榨粉,修長的米適合切粉,就連稻田里都養著螺螄。

  • 穿越千年的嗦粉時間線

相傳秦始皇南征時,北方將士想念面食,智慧的先民就用大米磨漿蒸成粉,解了鄉愁又適應南方水土;北宋狄青南征時,賓陽人發明酸粉為將士祛濕開胃;民國時期,南寧茶館老板用一碗酸辣粉治好了老友的病,“老友粉”從此誕生。廣西人嗦的不是粉,是一部鮮活的飲食史。

螺螄粉狂野酸辣、桂林米粉鹵香醇厚、南寧老友粉酸鮮開胃、蒲廟生榨米粉自帶微酸與“餿香”。

為啥廣西人“嗜粉如命”?答案藏在清晨5點的米粉廠蒸汽里,在阿姆手搓的酸豆角壇子里,更在這片綠水青山捧出的稻香豐饒里。

更多熱點速報、權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央視三農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