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干士·成昊的新系列“蝶”登陸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以“江服日”亮相北京798·751園區中央大廳,上演一場描摹生命圖騰的“化繭成蝶”。整場大秀從苗族古歌中極具代表性的“蝴蝶媽媽”傳說汲取靈感,持續以非遺蠟染技藝為核心,結合繩結、編織與3D打印等多元工藝,躍動鮮活的設計筆觸再次表達“非遺不是標本,而是活的細胞”,以質樸雋永的非遺傳承人之姿完成了當代時裝敘事的文化破繭。

 

設計師成昊本季傳達了“蠟染+”的概念,打破非遺之間不同工藝的壁壘,將蠟染、繩結、編織等融匯在同一設計語境之下,以當代審美和開放的心態將3D打印技術無縫融入非遺創作,使非遺立體化,巧妙解讀厚重歷史文明與時下消費者的“讀取時差”。

 

成昊營造的秀場,是一方神秘且蘊含生命力的繭中世界,黑暗中的微光,有吟唱古歌的縹緲,似乎能嗅到藍靛植物染料的氣味,無需刻意打造,設計師講述的生動故事里有突破通感的流動意蘊。光源漸亮,一位身著傳統苗族服飾的蠟染傳承人緩緩走上舞臺,靛藍色的底布上,細密的蠟紋勾勒出簡約的蝴蝶雛形,針腳細膩的苗繡銀飾隨著步伐輕輕晃動,細碎的聲響里,是非遺技藝傳承千年的有關生活的韻律和步調。?

 

秀場的聽覺氛圍更將這份“生活韻律”具象化:現場并非單一的現代配樂,而是交織著丹寨寧航蠟染團隊48位畫娘的實時清唱,她們把平日隨口哼唱的苗族老調自然融入旋律之中,古老的苗族音樂與現代節奏碰撞出獨特張力。這份源于手作日常的歌聲,帶著蠟染工藝的質樸溫度,與舞臺上的服飾、圖騰呼應,讓“非遺活在當下”的感受透過聽覺直抵人心。

 

本季,成昊“非遺+非遺”、“非遺+現代科技”的創作空間呈現出繁復又和諧的工藝秩序,比如編織,白色線編織的胸衣、頭飾、領口裝飾等,通過經緯線交錯、打結等方式,塑造出鏤空、立體的圖案。原本平面、沉靜的蠟染圖騰在繩編、結藝的裝點下變得立體生動,3D 打印技術創造出的獨特造型與紋理,為服裝增添了靈動感與科技魅力。

 

成昊坦言,非遺是他創作的根與靈魂。作為江西服裝學院青年教師,他以“產學研融合”推動非遺傳承:日常教學中,將蠟染技藝、苗族古歌文化融入課程,帶學生深入苗鄉走訪手藝人;此次“蝶”系列大秀,正是他將課堂“非遺創新設計”理念落地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傳統與現代碰撞的設計范本,也助力院校在非遺活化與時尚教育結合上穩步邁進。

 

在成昊過往的八年蠟染設計生涯中,每一個系列都從非遺蠟染中汲取圖騰靈感,或源于與手藝人相處的難忘瞬間。本季的“蝶”已破繭,標志著一個新的時機,蘊含著手藝人質樸的生活祝愿。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